炉外并发症:迷路炎

迷路炎(labyrinthitis)又称内耳炎,l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较常见的并发症。中耳及乳突的内侧壁与内耳相毗邻,l中耳乳突的内侧骨壁就是内耳的骨壁,l故当中耳乳突有化脓性炎症时,l特别是骨质破坏肉芽增生的中耳乳突炎时很容易通过被炎症侵蚀的内耳骨壁引起内耳炎症发生。迷路炎可分为局限性迷路炎(亦称迷路瘘管),l浆液性迷路炎和化脓性迷路炎3个类型(见下表)。

(一)局限性迷路炎 多为胆脂瘤或肉芽组织腐蚀骨迷路形成瘘管,l故也称迷路瘘管。此型临床上较多见。多位于外半规管隆凸处,l偶尔位于鼓岬处,l发生于其他部位者更少见。

【临床表现】

1.有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2.阵发性或激发性眩晕11眩晕多在头位快速变动,l耳内操作,l压迫耳屏或擤鼻时发作,l可伴有恶心、i呕吐,l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3.自发性眼震11因病变刺激半规管之壶腹嵴,l迷路多呈兴奋状态,l故眼震方向多表现向患侧。若眼震方向指向健侧,l提示病变较重,l壶腹嵴之神经组织已遭破坏。

4.听力减退 性质和程度与中耳炎病变程度一致,l一般仅有中度听力减退,l有时听力尚佳,l瘘管位于鼓岬者可呈混合性聋。

5.瘘管试验阳性 向耳内加压时出现眩晕及眼震,l但若瘘管为肉芽组织所堵塞可为阴性。

6.前庭功能检查大多正常,l或患耳迷路过敏表现为亢进。检查时避免用冷热水试验,l以免炎症扩散。

【诊断】

1.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l尤其是胆脂瘤形成、i骨质破坏和肉芽形成的中耳乳突炎的病人。

2.症状与体征11阵发性或激发性眩晕,l伴有眼震。

3.检查 听力减退、i瘘管试验一般阳性、i前庭功能检查大多正常或亢进。如图5-11-2。

图5-11-211迷路炎CT(示迷路瘘管形成)

【治疗】

1.发作时应卧床休息,l对症治疗,l给予镇静剂,l呕吐较频者应适当输液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药物,l如地塞米松等,l待症状平稳再行乳突手术。

2.乳突手术 为主要疗法,l应彻底清除胆脂瘤,l对瘘管附近的上皮进行处理时应谨慎,l以免开放迷路引起化脓性迷路炎。若不慎将瘘管打开,l或对较大的瘘管,l在去除病灶后应用组织将其修补。

(二)浆液性迷路炎 浆液性迷路炎是以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渗出为主的内耳弥漫性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或炎性反应。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l细菌毒素或脓性分泌物经迷路瘘管、i蜗窗、i前庭窗或血行途径侵入或刺激内耳,l产生弥漫性浆液性炎症。如治疗得当可恢复正常,l若治疗不当则可发展成为化脓性迷路炎,l将成为死迷路。

【临床表现】

1.眩晕与平衡失调较局限性迷路炎明显,l呈持续性。

2.患耳听力迅速明显减退,l及时消除病变,l听力多可恢复正常。

3.自发性眼震,l早期眼震属兴奋型,l即眼震快相向患侧,l前庭功能亢进,l该期持续时间短暂,l随着病变发展患耳迷路功能由亢进转为抑制或消失,l眼震表现为麻痹型,l即眼震快相向健侧。待迷路内浆液渗出物吸收后,l眼震及眩晕将逐渐消失。

4.明显的恶心和呕吐。

【诊断】

1.病史 有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史。

2.症状 持续性眩晕与平衡失调、i听力明显下降。

3.体征 自发性眼震,l水平-旋转性。

【治疗】

1.对症治疗,l如安定、i镇静。呕吐频繁时应适当输液,l并用适量糖皮质激素。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所致者,l应卧床休息,l在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同时给予对症治疗,l严密观察病情,l注意听力变化,l必要时行单纯性乳突切开术。胆脂瘤性中耳炎引起者,l应在抗生素控制下行乳突根治术。

(三)化脓性迷路炎11化脓菌侵入内耳,l引起内外淋巴间隙内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l称化脓性迷路炎。破坏正常组织,l使内耳功能完全丧失。炎症感染可继续向颅内扩散,l引起颅内并发症。化脓性迷路炎多因中耳感染扩散,l从浆液性迷路炎发展而来;炎症消退后,l内耳肉芽组织生成,l继而结缔组织及新骨形成,l成为“死迷路”。

【临床表现】1急性病程为1~2周。

1.重度的眩晕、i恶心、i呕吐,l自发性眼震。

2.病初听力即完全丧失,l常因其他症状显著,l患者多不注意。

3.患耳冷热试验、i瘘管试验均无反应,l自发性眼震向健侧。前庭功能代偿大约需3~5周,l此时除患耳听力丧失外,l无明显其它症状。

4.急性前庭症状消退后,l患者的前庭和耳蜗功能永不能恢复,l成为“死迷路”。

5.迷路感染可经内耳道、i内淋巴囊、i耳蜗水管或穿破后半规管骨壁而侵入颅内,l发生脑膜炎、i小脑脓肿、i硬脑膜外脓肿及颅内静脉窦栓塞等并发症。凡脑脊液压力升高及其中淋巴细胞增加者应高度警惕。

【诊断】

1.病史11有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病史。

2.症状11重度眩晕、i听力丧失。

3.体征11自发性眼震。患耳冷热试验、i瘘管试验均无反应。

【治疗】1大量抗生素控制下立即行乳突手术。疑有颅内并发症时,l应急行乳突手术,l并切开迷路,l以利引流。补液,l注意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