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因致病微生物入侵引起的口腔颌面部软、i硬组织局部乃至全身的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虽然,l全身各部位的感染均有红、i肿、i热、i痛和功能障碍等共性,l但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l使感染的发生、i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根据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和武警总医院口腔科近20年21000份住院病历统计,l感染患者占住院患者的13.6%~17.4%。目前牙源性感染和婴幼儿腺源性感染仍较常见,l应掌握其防治方法。

口腔颌面部感染有如下特点:i

1.口腔、i鼻腔及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l常驻有各种细菌,l这些部位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l容易发生感染。

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牙生长在颌骨内,l龋病、i牙髓炎和牙周病的发病率较高,l若病变继续发展,l则可通过根尖和牙周组织使感染向颌骨和颌周蜂窝组织蔓延。

3.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l这些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较弱,l感染可经此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 感染可循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颜面部的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l特别是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l是颌面部血管解剖的弱点。当这些静脉受到挤压时,l容易导致血液逆流。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l一旦发生感染,l可循此途径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i脑膜炎和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l故称鼻唇区为“危险三角”(图9-1)。感染还可经淋巴管扩散,l导致该引流区内的淋巴结发炎,l尤其是婴幼儿淋巴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够完善,l较易发生腺源性感染。

5.颜面部的汗腺、i毛囊和皮脂腺也是细菌常驻的部位,l又暴露在外,l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l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引起局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l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l其次为大肠杆菌、i绿脓杆菌等,l偶见厌氧菌所致的腐败坏死性感染,l还可见到特异性感染,l如结核杆菌、i梅毒螺旋体及放线菌等感染。一种感染可以是单一的病菌,l但常有多种细菌共同参与。与颌面部腔窦相通的感染都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至于是否发生感染,l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预后,l外因上取决于致病菌的种类、i毒力和数量,l内因上取决于患者的年龄、i感染发生的部位、i营养状态、i免疫功能和对细菌的感受性等。

诊断感染并不困难,l根据病史、i症状、i炎症的典型体征及特殊的检查方法,l如穿刺、i超声波和影像学检查,l即可诊断。需明确感染性质时,l可作分泌物涂片、i细菌培养、i活体组织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l予以有的放矢的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同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治疗方法相同,l应扶正祛邪,l消灭病原菌,l采用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l辅以局部治疗,l促进炎症吸收消散。当脓肿形成时应予切开引流,l还应将病灶牙、i死骨或异物清除,l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