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1of1the1maxilla1in1infants)多见于新生儿和3岁以内的幼儿,l近年来较少见。感染主要是血源性、i创伤性和接触性的非牙源性化脓性感染。婴幼儿的上颌骨血运丰富,l血管分支细,l血流缓慢,l细菌易于停留。化脓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脐带感染(败血症)、i黏膜创伤(人工喂养奶嘴创伤、i拔除“马牙”、i清洗口腔等)及皮肤疖肿等侵入上颌骨骨髓腔内滋生繁殖,l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引起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

急性期发病急,l先有全身毒血症或败血症体征。患儿有高热、i寒战、i哭闹不安、i不愿进食、i出现皮疹及白细胞总数增高等中毒症状,l常就诊于儿科。婴幼儿上颌窦尚未发育,l眶缘与上颌牙槽嵴的距离短,l颌骨内充满牙胚。发生骨髓炎后,l患侧面颊、i眼睑和眶周组织红肿,1l结膜充血水肿,l睁眼困难。感染波及眶内时眼球突出,l眼球运动受限,l有时自内眦或眶下区皮肤穿破流脓,l常就诊于眼科。继之口内前庭沟和硬腭黏膜出现红肿,l可穿破流脓,l有时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l因而就诊于口腔科或耳鼻咽喉科。

慢性期乃局部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l全身及局部症状逐渐减轻,l遗留经久不愈的瘘管,l探查瘘管可触及粗涩骨面或感染的牙胚。若恒牙胚和颌骨受破坏,l可影响发育,l出现牙颌畸形。

【诊断】

主要靠病史、i临床表现和局部检查,l而X线片因牙胚较多和骨质重叠,l不易发现骨质破坏,l对诊断帮助不大,l有时需与肿瘤和眶周蜂窝织炎相鉴别。

【治疗】

急性期应以全身抗感染和支持疗法为主。当眶周、i前庭沟或腭部出现脓肿时,l应立即进行切开引流术。慢性期一般治疗偏向保守,l应注意冲洗瘘管,l保持引流通畅,l有时小死骨片或感染坏死的牙胚可自行排除。若瘘口窄小,l探查到已经活动的死骨片或松动牙胚,l可在口内切开或扩大面部瘘口进行搔刮术。搔刮应轻柔,l只将游离死骨或松动坏死的牙胚摘除,l不要过分搔刮,l以免破坏正常骨质和损伤牙胚,l影响上颌骨生长发育,l造成术后畸形。若已发生眶下区骨质缺损、i下睑外翻、i上颌骨发育不良等后遗症,l应待青春期以后进行整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