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颌骨骨髓炎(radiation1osteomyelitis1of1the1jaws)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癌肿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l引起放射性颌骨坏死(radionecrosis1of1the1jaws),l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l是目前较常见的疾病。Meyer认为放射性骨髓炎是放射、i损伤、i感染3种因素的总和。
【病因】
放射线治疗癌肿时,l颌骨同时受到照射,l颌骨内的血管逐渐发生无菌性的血管内膜炎。当照射剂量超过50Gy时,l血管内膜肿胀、i增厚,l管腔缩窄,l在照射后数月或数年发生血管栓塞,l骨质得不到营养而发生坏死。骨膜亦无新骨再生。此时一旦发生牙源性感染或受到拔牙等损伤,l局部伤口长期不愈,l细菌侵入而发生放射性骨髓炎。
目前认为大剂量射线照射造成颌骨自发性坏死,l被照射的骨组织出现“三低”特征,l即低细胞、i低血管、i低氧现象。组织切片可见骨细胞皱缩,l骨陷窝空虚,l成骨细胞消失,l骨膜和骨髓腔纤维变性,l血管栓塞。由于缺乏血液营养,l在低氧、i低能量情况下,l骨组织无修复代偿能力,l伤口长期不愈合,l死骨不易分离,l呈无菌性坏死状态。
【临床表现】
一般病程较长,l病变发展缓慢。在放射治疗后半年至数年内,l多数患者唾液分泌减少,l牙容易发生猛性龋,l继发牙源性感染,l或因拔牙及其他损伤造成伤口长期不愈,l瘘管形成但脓性分泌物少,l持续性疼痛,l口臭。有时软组织可溃烂坏死,l死骨暴露而不松动,l长期处于慢性炎症过程。若继发颌周蜂窝织炎,l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颌骨可以形成大块死骨,l常需较长时间才分离,l相应区域的软组织变硬,l瘢痕形成。患者全身衰弱、i消瘦、i贫血,l呈慢性消耗性病态。
【诊断】
主要根据有放射治疗史、i临床表现和X线片,l但应与癌肿复发相鉴别。
【治疗】
应以预防为主。放射治疗要注意掌握适应证、i剂量和防护。放疗前应适当治疗病灶牙,l拔除残根、i残冠,l去除金属充填物,l洁牙,l消除感染源;保持口腔卫生;放疗后3年内避免拔牙和其他损伤。
当发生骨髓炎后,l一般倾向于保守治疗,l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局部保持引流通畅,l注意口腔卫生,l等待死骨分离后手术摘除。但等待时间太长,l患者非常痛苦,l因此也有人主张积极治疗,l将坏死的软硬组织一并切除,l采用皮瓣或肌皮瓣整复。但如果切除不彻底,l反而因手术造成损伤,l可能加重病情。目前主张配合高压氧治疗,l可增加放射区内动、i静脉氧分压,l兼有杀菌、i抑菌作用,l有利于血管增生,l促进死骨分离,l增强组织修复能力。采用高压氧配合手术治疗,l可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