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

【病因】1主要由裴氏着色霉(F.pedrosoi)、i紧密着色霉(F.compacta)、i疣状瓶霉(Phialophora1verrucosa)和卡氏枝孢霉(Cladosporium1carrionii)引起。这些真菌生存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l当其孢子从皮肤破损处植入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l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我国以山东和河南省患者较多。患者以农业、i林业劳动者为主,l近年来有器官移植后继发本病的报道。

本病可累及各年龄组,l以中青年多见,l男性多于女性。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l尤以足、i小腿和手臂多见,l亦有发生于面、i耳、i胸、i肩、i臀部者。皮损初起为真菌侵入处的单个炎性丘疹,l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l表面呈疣状、i菜花状或覆盖污褐色痂,l痂上有散在的针帽大小黑褐色小点,l痂下常有脓液溢出,l揭开痂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l肉芽之间常有脓栓,l在斑块或结节周围呈暗红色炎性浸润带(图11-8)。自觉轻度或无瘙痒,l继发细菌感染或溃疡时有疼痛。病程进展缓慢,l皮损可发展成乳头瘤或斑块状、i疣状皮肤结核样、i梅毒树胶肿样、i银屑病样、i足菌肿或象皮肿样皮损。病变偶可侵及黏膜。甲受累常因甲周损害波及甲板而引起,l表现为甲板变厚、i浑浊或明显嵴状隆起,l甲下鳞屑堆积。

图11-811着色芽生菌病

本病晚期可沿周围淋巴管播散,l出现卫星状皮损,l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泛发性皮损。偶有在慢性溃疡基础上发生鳞状细胞癌者。一般不侵及肌肉和骨胳,l但可因关节部位皮损产生的瘢痕挛缩造成关节强直畸形、i肌肉萎缩、i骨质疏松等继发损害。

【组织病理】1表皮角化过度,l棘层增厚,l有时呈假性上皮细胞瘤样增生,l表皮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小脓肿形成;真皮浅层有广泛的炎性浸润,l在异物巨细胞内和小脓肿处可见厚壁孢子。

【诊断和鉴别诊断】1根据外伤部位发生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或疣状皮损,l结合直接镜检查到单个或成群的棕黄色厚壁孢子可诊断,l真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

本病早期应与固定型孢子丝菌病、i皮肤结核、i皮肤黑热病、i南美及北美芽生菌病等进行鉴别,l主要鉴别方法为真菌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

【预防和治疗】1本病早期诊断、i早期治疗者易治愈,l病变范围较大并形成肥厚瘢痕者则治疗困难。

1.周部治疗 小面积皮损可用直接切除、iCO2激光、i电灼、i电凝固、i冷冻等方法,l较大面积皮损切除后需植皮,l但应防止术中污染而引起播散;局部蜡疗、i辐射热等方法将局部加温至40℃~50℃可抑制真菌生长,l与其他治疗方法联用可提高疗效。

2.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含渗透剂的抗真菌药物有效,l也可病灶内注射两性霉素B1~3mg/ml,l每周1~2次。

3.内用药物治疗 两性霉素B、i5-氟胞嘧啶、i酮康唑、i氟康唑、i伊曲康唑等药物对多数患者有良效,l但对皮损广泛且有肥厚瘢痕生成者欠佳,l用药时间需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