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1schenckii)及其卢里变种引起的皮肤、i皮下组织、i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l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

【病因】1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我国主要是申克氏孢子丝菌),l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本病遍布世界,l我国南方多见,l在黑龙江、i吉林省的沼泽和芦苇生长区有小范围流行,l多累及矿工和造纸工人。本病一般可分为四型(图11-9):i

1.局限性皮肤型 亦称固定型。好发于面、i颈、i躯干和手背,l常局限于初发部位。皮损呈多形性,l可见丘疹、i脓疱、i疣状结节、i浸润性斑块、i脓肿、i溃疡、i肉芽肿、i痤疮样、i脓皮病样或呈坏疽性皮损。

2.皮肤淋巴管型 较常见。原发皮损常在四肢远端,l孢子由外伤处植入,l经数日或数月后局部出现一皮下结节,l进而表面皮肤呈紫红色,l中心坏死形成溃疡,l有稀薄脓液或覆有厚痂(孢子丝菌性初疮),l数天乃至数周后,l沿淋巴管向心性出现新的结节,l排列成串,l可延伸至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l但引起淋巴结炎者甚少。旧皮损愈合的同时新皮损不断出现,l病程延续数月乃至数年。

3.皮肤播散型 可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由自身接种所致,l于远隔部位出现多发性实质性皮下结节,l继而软化形成脓肿,l日久可溃破,l皮损也可表现为多形性。

4.皮肤外型 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l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l多由血行播散引起,l吸入孢子可发生肺孢子丝菌病,l还可侵犯骨骼、i眼、i中枢神经系统、i心、i肝、i脾、i胰、i肾、i睾丸及甲状腺等器官。

图11-911孢子丝菌病

【组织病理】1早期病变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肉芽肿;成熟皮损中央为化脓区,l周围由组织细胞、i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结核样结构,l外层呈梅毒树胶肿样,l为浆细胞、i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可见圆形、i雪茄形孢子和星状体。

【实验室检查】1病灶组织液、i脓液或坏死组织涂片,l革兰染色或PAS染色,l高倍镜下可见G或PAS阳性的卵圆形或梭形小体;真菌培养可见初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l以后成为咖啡色丝状菌落。

【诊断和鉴别诊断】1根据临床表现、i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本病需与皮肤结核、i着色芽生菌病、i梅毒树胶肿、i脓皮病及皮肤肿瘤等进行鉴别。

【预防和治疗】1流行区应对污染的腐物、i杂草焚烧清除,l尽量消除传染源;从事造纸、i农牧业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l切断传染途径;一旦发生皮肤外伤,l要及时处理,l以免感染。

1.内用药物治疗 碘化钾是治疗孢子丝菌病的首选药,l常用10%碘化钾溶液30ml/d,l分3次口服,l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至60~90ml/d,l儿童用量酌减,l疗程一般为2~3个月,l皮损消退后需继续服药3~4周以防复发。碘过敏者可用特比萘芬、i伊曲康唑、i氟康唑等药物口服,l病情严重者可用两性霉素B静滴。

2.外用药物治疗 局部温热疗法可控制组织内真菌生长,l温度应达40℃~43℃左右,l早晚各1次,l每次30分钟,l部分患者可在1~4个月内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