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伤和虫螫伤

本组疾病多为蚊、i蠓、i蜂、i蝎等咬螫引起。

【病因】1蚊有刺吸型口器,l雌蚊吸血时以口刺器刺入皮肤吸血同时分泌唾液,l后者所含的抗凝物质防止血液凝固并可使局部皮肤过敏。

蠓比蚊小,l呈黑褐色,l夏秋季节最常见,l成群飞舞于草丛、i树林及农合附近。

常见螫人的蜂类有蜜蜂、i胡蜂、i蚁蜂、i细腰蜂和丸蜂等,l蜂尾均有毒刺与体内的毒腺相通,l蜂螫人时毒刺刺入皮肤并将毒汁注入皮肤内,l多数蜂毒汁为酸性,l主要成分为蚁酸、i盐酸、i正磷酸,l而胡蜂毒汁为碱性,l含有组胺、i5-羟色胺、i缓激肽、i磷脂酶A、i透明酯酸酶、i神经毒素等物质。

蝎尾部最后一节是锐利的弯钩即刺螫器,l与腹部毒腺相通,l螫人时将强酸性毒液注入皮肤内,l毒液中含神经性毒素、i溶血毒素、i抗凝素等,l可引起皮炎或全身中毒症状。

【临床表现】

1.蚊、i蠓叮咬 表现因人而异,l可只出现针尖至针帽大小的红斑疹或瘀点,l毫无自觉症状,l也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i丘疹、i风团,l自觉瘙痒;婴幼儿面部、i手背或阴茎等部位被蚊虫叮咬后可出现血管性水肿。

2.蜂螫伤 螫伤后立即有刺痛和灼痒感,l很快局部出现红肿,l中央有一瘀点,l可出现水疱、i大疱,l眼周或口唇被螫则出现高度水肿。严重者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畏寒、i发热、i头痛、i头晕、i恶心、i呕吐、i心悸、i烦躁等全身症状或抽搐、i肺水肿、i昏迷、i休克甚至死亡。螫伤后7~14天可发生血清病样迟发超敏反应,l出现发热、i荨麻疹、i关节痛等表现,l毒蜂螫伤者还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和肝损害等。

3.蝎螫伤 螫伤后局部即刻产生剧烈疼痛,l并出现明显的水肿性红斑、i水疱或瘀斑、i坏死,l甚至引起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l这是溶血性毒素所致。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头痛、i头晕、i恶心、i呕吐、i流泪、i流涎、i心悸、i嗜睡、i喉头水肿、i血压下降、i精神错乱甚至呼吸麻痹导致死亡,l这是神经性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引起。幼儿如被野生蝎螫伤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预防和治疗】1应注意环境卫生,l消除蚊虫孳生地、i蝎栖居地,l必要时喷洒杀虫剂;外出时皮肤可外用驱蚊药,l野外林区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护工作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蚊虫叮咬可外用1%薄荷或酚炉甘石洗剂、i樟脑搽剂,l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

蜂螫伤后应首先检查是否有毒刺残留在皮肤内,l若有则用镊子拔出,l再用吸引器将毒汁吸出,l随后局部外用10%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l胡蜂螫伤后应用弱酸性溶液外敷,l再酌情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l出现肌肉痉挛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25%~50%葡萄糖液20ml内,l缓慢静注,l可静脉补液以促进毒物排泄,l同时应注意维持水、i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蝎螫伤后应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螯部位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并尽量将毒汁吸出,l用肥皂水、i稀氨水冲洗,l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冷湿敷以中和酸性毒汁;疼痛难忍时可取1%盐酸吐根碱水溶液3ml,l加2%利多卡因于螫伤部位的近心端及伤口周围作皮下注射,l可迅速止痛消肿;全身症状明显时可用抗组胺药、i糖皮质激素等,l并及时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