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radiodermatitis)是由各种类型电离辐射(如α、iβ、iγ、iX射线、i电子、i质子等)照射引起的皮肤黏膜损伤。

【病因和发病机制】1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均可使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l一方面可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对组织产生急、i慢性损伤,l出现放射性皮炎,l另一方面可使细胞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损伤,l引起细胞死亡或DNA突变,l甚至恶性肿瘤。发病过程及程度取决于不同类型辐射的生物学效应、i辐射剂量及辐射部位组织细胞的敏感性。

【临床表现】1多累及放射工作人员或接受放疗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炎:i

1.急性放射性皮炎 由于单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受到大剂量辐射所致,l其早期反应与热灼伤相似,l常称为放射性烧伤,l可分为三度:i

(1)Ⅰ度:i常于暴露后6天出现,l如剂量过大可在24小时内发生,l12天左右达到高峰,l3~4周后消退。照射部位仅出现红斑,l可有暂时性脱毛,l伴灼痛和刺痒感。

(2)Ⅱ度:i病期1~3个月。表现为局部红斑、i水肿和水疱,l破溃后出现糜烂和结痂,l可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i毛细血管扩张、i皮肤萎缩及永久性毛发脱落;自觉明显灼热及疼痛。

(3)Ⅲ度:i损害累及真皮深部、i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i骨骼,l表现为显著红肿,l可出现坏死和溃疡,l溃疡常持续多年不愈,l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l有些可为永久性溃疡,l溃疡和瘢痕部位易发生癌变。

Ⅱ、iⅢ度放射性皮炎可伴全身症状如乏力、i头痛、i头晕、i恶心、i呕吐、i出血等,l可有白细胞减少及继发感染。

2.慢性放射性皮炎 由于长期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辐射所致,l也可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转变而来。潜伏期数月至数十年不等。表现为皮肤干燥、i萎缩,l汗腺、i皮脂腺分泌减少,l毛细血管扩张、i色素沉着或减退,l毛发脱落,l以后可形成溃疡,l难以愈合,l并可产生癌变(图17-3)。

图17-311放射性皮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1根据放射线照射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可以诊断。有时外观可呈接触性皮炎表现,l需加以鉴别。

【预防和治疗】1应加强个人安全防护措施,l严格遵守放射操作规程,l掌握放疗适应证和总剂量;如发生放射源泄露事件,l应立即作好防护并脱离辐射源或污染区。

急性放射性皮炎应保护受损皮肤,l避免局部刺激。红肿显著时可用扑粉和振荡剂,l渗出性皮损用3%硼酸溶液湿敷,l无明显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l发生溃疡则需切除并植皮。

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干燥萎缩性皮损应避免破损,l可外用保护性软膏;溃疡可进行理疗以促进愈合,l同时防止继发感染;溃疡疑有癌变应作组织病理检查,l难以愈合者可在感染控制后将溃疡及周围皮损一并切除并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