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分期(二)

第四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

胃位于腹腔内,l临床上虽可根据X线及内镜检查估计病变范围,l但目前尚难以在术前确定胃癌的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准确估计肿瘤的生长范围与扩散程度是进行肿瘤分期的基础,l这给胃癌的分期带来了困难。所以,l胃癌的分期研究远落后于其他癌瘤,l且不断地修正改进。UICC曾于1966年制定了胃癌TNM分期法,l但并未被广泛接受,l其后又经多次修改,l于1985年制定了以TNM分期力基础,l临床与病理相结合的分期,l该分期法已被包括日本在内各国接受,l进行试用。在试用过程中,l又不断有所修改,l我国于1989年第四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上也通过将此法作为我国的胃癌分期标准。该分期法的特点是认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期同样重要,l不能偏废。该分期法不但简单易行,l且较以往的TNM分期及日本分期法更为准确,l避免了以往Ⅱ、iⅢ期有重叠,l且Ⅲ期又太宽的缺点,l可以较好地显示各期的预后,l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特点是:i强调肿瘤的浸润深度,l转移淋巴结至原发癌边缘的距离,l以及将第12、i13、i14、i16组淋巴转移作为远处转移(M1)。其具体的定义及范畴如下:i

T:i肿瘤浸润深度。

T1:i浸润至粘膜或粘膜下。

T2:i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

T3:i穿透浆膜层。

T4:i侵及邻近结构或腔内,l扩展至食管、i十二指肠。

应予注意的是,l如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后,l累及肝胃韧带或胃结肠韧带,l或者累及大、i小网膜,l只要尚未穿透被覆上述组织的脏层腹膜时,l仍定为T2。

N:i淋巴转移状况。

N0:i无淋巴转移。

N1:i距肿瘤边缘3cm以内的淋巴结转移。

N2:i距肿瘤边缘3cm以外的淋巴结转移,l包括胃左、i肝总、i脾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M:i远处转移状况。

M0:i无远处转移。

M1:i有远处转移,l包括第12、i13、i14、i16组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局限于粘膜层而未累及粘膜固有层者为原位癌,l以Tis表示,l当肿瘤为TisNOMO时,l即为原位癌,l也可称为0期。

根据上述的定义,l各期的划分如下:i

Ⅰ期:i

Ⅰa:iT1NOM0。

Ⅰb:iT1N1M0、iT2NOM0。

Ⅱ期:iT1N2M0、iT2N1M0、iT3NOM0。

Ⅲ期:i

Ⅲa:iT2N2M0、iT3N1M0、iT4NOM0。

Ⅲb:iT3N2M0、iT2N1M0。

Ⅳ期:iT4N2M0、iT1~4N0~2M1。

近年来,l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l除临床沿用的X线、i内镜等外,lCT、i磁共振、i超声内镜及血管造影等影像技术也被用于胃癌的诊断,l从而有可能于术前对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和范围做出估价,l进行临床分期,l以CTNM表示。术后根据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进行分期,l则以PTNM表示。

总之,l胃癌新的TNM分期法,l由于通过大量的客观资料,l经计算机处理而成,l所以科学性较强,l尤其以原发病灶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为主要指标,l能较客观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l使各亚组间的生存率较为接近。另外,l该分期法也突出了简便实用的特点,l以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病灶间的距离作为区分N的标准,l替代了繁琐的日本淋巴结分组、i分站法,l易于被临床医师掌握;又将腹主动脉旁、i胰腺后、i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肠系膜根部等处的淋巴结转移,l均以M1论处,l使分期大为简化,l易于在临床推广。

近年来,l随着麻醉、i外科技术及各种辅助治疗的进展,l也不乏较晚期的病例在施行扩大手术及其他治疗措施后获得较长期生存的报道。因此,l对即使病期较晚的Ⅳ期胃癌也产生了如何加以区别对待,l扩大手术指征的要求。有鉴于此,l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在日本胃癌分期的基础上,l将Ⅳ期胃癌分为Ⅳa及Ⅳb,l前者有可能在施行扩大手术后获得较好的疗效,l因而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兹将此分期法介绍于下,l供读者参考(见下图)。

图1-111日本的胃癌分期(1995)

图1-211胃癌的分期(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