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ockhart-Mummery分期
1926年,lLockhart和Mummery基于200例经会阴切除直肠癌标本首次提出病理分期:i
A期:i肿瘤侵犯肌层,l腺体未受累。
B期:i肿瘤侵犯肌层、i部分腺体受累。
C期:i肿瘤大且固定或腺体广泛受累。
可见,l早期的病理分期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二)Dukes分期
1932年,lDukes研究了2000多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i
A期:i肿瘤局限在肠壁内。
B期:i肿瘤侵犯肠壁外组织结构。
C期:i区域淋巴结转移(见下表)。

此分期开始认识到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l为判断直肠癌患者预后提供了现代病理学基础。该系统至今仍是最常用的方法。1936年,lDukes将C期根据直肠旁淋巴沿直肠上动脉扩散到肠系膜下动脉不同水平分为若干亚期,l虽然临床不适用而未得到广泛应用,l但初步认识到淋巴结扩散不同水平可能与预后有关系。
(三)Kirklin分期
1949年,lKirklin根据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把局限在粘膜层的肿瘤确定为A期;肿瘤浸润肠壁肌层,l无淋巴结转移定为B1;肿瘤穿过肠壁肌层,l无淋巴结转移为B2;有淋巴结转移为C期。
临床实践证明,lB期两亚型没有实际的预后意义。
(四)Astler和Coller分期
1954年,lAstler和Coller在Kirklin分期基础上,l把C期进一步分为肿瘤局限在肠壁内和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两亚期,l其5年生存率完全不同,lA期为95%,lB期为75%,lC1期仅为42.8%,lC2期则低至22.4%。
(五)Turnbul分期
1967年,lTurnbul将不能根治性切除的远处转移如肝肺骨转移、i腹膜种植和邻近器官浸润定为D期,l明确了肿瘤扩散的解剖范围,l认识到不能完整切除的局部原发肿瘤和远处转移与患者的预后有严重关联。
(六)Gunderson1Sosin分期
1992年,lGunderson1Sosin进一步将肿瘤穿过肠壁浆膜层或者邻近脏器或结构受侵犯作为B3,l若伴有淋巴结转移为C3。
(七)Australian分期
此分期的特点是将临床、i手术发现和切除标本三者结合研究分出九个亚期,l虽然较复杂,l但判断预后较Dukes以及Astler和Coller分期更准确,l比pTNM更简便(见上表)。
(八)中国分期
1978年,l全国大肠癌科研协作杭州会议上,l综合以上分期提出中国分期的试行方案,l该方案为:i
A0期:i肿瘤局限于粘膜层或原位癌。
A1期:i肿瘤侵及粘膜下层。
A2期:i肿瘤侵犯肌层。
B期:i肿瘤穿透肠壁,l侵及肠周脂肪结缔组织或邻近器官,l无淋巴结转移,l尚可整块切除。
C1期:i肿瘤附近淋巴结有转移。
C2期:i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有转移。
D期:i远处脏器有转移如肝、i肺、i骨骼、i脑等或远处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有转移,l或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伴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l或腹腔广泛转移及冰冻盆腔。
1984年,l苏州会议对3122例有完整病理及随访资料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l认为A0和A1期的5年生存率无差别,l没必要分开,l故将二者合并为Al期;因肿瘤浸润浅肌层和深肌层间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别,l从而将浸润浅肌层和深肌层分别定为A1和A2期;虽然肿瘤未穿过和已穿过浆膜层二者的5年生存率有差别,l但考虑到直肠腹膜返折以下,l升结肠和降结肠腹膜外部分无浆膜,l难以区分浆膜内外,l所以不再将Dukes1B期再分两亚期;区分C1、iC2两亚期也无实际临床意义。因此,l苏州会议修改后提出我国大肠癌新的分期标准(见上表)。
(九)Concord1Hospital分期
此法于1971年由澳大利亚Concord医院创立,l它不同于Dukes及其系列改良分期,l它把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作为分期标准之一,l可在术中确定是否切除彻底。其分期方法是:i
A期:i肿瘤浸润不超过肠壁肌层,l无淋巴结转移,l切缘阴性,l无远处转移。
B期:i肿瘤浸润超过肠壁肌层和(或)无系膜浸润,l无淋巴结转移,l切缘阴性,l无远处转移。
C期:i肿瘤穿过肠壁,l淋巴结转移,l切缘阴性,l无远处转移。
D期:i切缘阳性和(或)远处转移。
(十)TNM分期
1986年,l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1Joint1Committee1on1Cancer,lAJCC)首次提出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l1997年该会和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1Union1Against1Cancer,lUICC)对该分期进行修改,l提出结直肠癌新的TNM分期系统。
T代表原发肿瘤:iTX代表原发瘤不能确定或不能确定浸润深度,lTO代表无原发灶,lTis代表原位癌(粘膜内),lT1代表侵犯粘膜下,lT2代表侵犯肠壁肌层,lT3代表穿破肠壁肌层到浆膜下层,lT4代表穿透浆膜或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组织结构。
N代表区域淋巴结:iNX代表不能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lN0代表无区域淋巴结转移,lN1代表结肠或直肠周围1-3枚淋巴结转移,lN2代表结肠或直肠周围≥4枚淋巴结转移,lN3代表沿命名的结肠血管干旁的任何淋巴结转移。
M代表远处转移:iMX代表不能确定远处转移,lM0代表无转移,lM1代表有转移。
根据以上不同组合分为Ⅳ期:i
0期:iTisN0M0。
Ⅰ期:iT1NOM0或T2NOM0。
Ⅱ期:iT3NOM0或T4NOM0。
Ⅲ期:i任何T1N11M0或任何T1N21N3M0。
Ⅳ期:i任何T任何NM1。
此分期可较Dukes分期更准确详细地反映临床和病理情况,l并强调肿瘤局部浸润深度、i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部位,l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
TNM分期较Dukes分期有两大优点,l一是把临床已发现的转移分别归类(区别开来);二是精确的命名避免了各种基于Dukes分期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改良分期所引起的混淆。主要缺点是分期较复杂,l临床应用不如Dukes分期方便,l具体应用需参考分期表格。
(十一)记分分期系统
Ahud1Sternberg等认为,l影响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率最关键的三要素为静脉浸润(经血循环、i远处转移)、i穿透肠壁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据此于1999年提出新的四分期记分分组系统,l根据积分分为四组,l以示预后:i有静脉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各记1分,l无则为0分;穿透肠壁(包括浆膜下、i浆膜、i肠周脂肪)者记1分,l无则为0分。总积分从0到3分共分为A、iB、iC、iD四组,lA组积0分,lB组积1分,lC组2分,lD组3分。A组预后最佳,lD组最差。
作者对363例以色列和231例美国结直肠癌患者按此分期系统分期并随访5年以上,l复发病例平均首次复发时间:iD组1.3年,lC组1.8年,lB组2.0年,lA组3.1年;因癌死亡平均时间:iA、iB组为3.6年,lC、iD组为2.4年。作者认为,l此法把以往经血循环、i远处转移(静脉浸润)和原发肿瘤局部区域浸润程度(T和N)参数相结合,l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方面优于Dukes、iAstler-Coller和TNM分期系统,l同时简便易行,l不需特殊设备和检查,l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并可指导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个体化方案和术后随访的应用。必须强调,l所有外科标本需经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做出是否有静脉浸润的诊断和报告。
引自:i
郁宝铭.2000.直肠癌.见:i王吉甫主编.胃肠外科学.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1109~1125
郑树,l余心如.1999.大肠肿瘤.见:i张天泽.徐光伟主编.肿瘤学.天津:i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l1648~1651
Chapuis1PH.Fisher1R,lNewland1RC1et1al.1985.The1relationship1between1different1staging1methods1and1survival1in1colorectal1carcinoma.Dis1Col1and1Rect,l28,l158~161
Kim1D,lWong1WD,lBleday1R.1998.Rectal1Carcinoma:istaging1the1disease.In:iBeck1DE,lWexner1SD1eds.Fundamentals1of1Anorectal1Surgery.Philadelphia:iWB1Saunders,l278~300
Osch1J.1998.The1new1TNM1classfication1in1gastroenterology.Endoscopic1Guideline,l30:i643~649
Ross1P,lCunningham1D.1996.Adjuvant1treatment1of1colorectal1cancer:ioneology1reports.ASCO,l7~11
Ruo1L,lGuillem1JG.1999.Major120th-century1advancements1in1the1management1of1rectal1cancer.Dis1Colon1Rectum,l42:i563~578
Sternberg1A,lSibirsky1O,lCohen1D1et1al.1999.Vilidation1of1a1new1classification1system1for1curatively1resected1colorectal1adenocarcinoma.Cancer,l86:i78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