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

1978年,l全国大肠癌科研协作组于杭州成立,l来自全国各地的病理工作者即提出有必要制订一份我国自己的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经过数年来全国23个省、i市、i自治区百余名病理工作者及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l由浙江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大肠癌研究小组负责起草制定了“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该规范于1982年定稿,l并于1984年11月在苏州通过鉴定。

在制定与试行规范的过程中,l根据求大同、i存小异、i照顾国内外传统习惯以及临床和科研的需要等原则,l全国许多单位的病理工作者进行了反复的讨论,l尤其是1981年福州会议70余名病理工作者对“草案”的逐条讨论、i1981年杭州大肠癌病理读片会以及大肠癌病理与预后关系研究协作组多次对部分重要观察项目的磋商与统一标准,l使规范不断充实而日臻完善。对规范中“胶样型”、i“中分化腺癌”以及粘液腺癌的进一步分型等问题仍有不同看法,l将在今后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总结和统一。

(一)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

此处从略。

(二)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

1.隆起型:i凡肿瘤的主体向肠腔内突出者,l均属本型。肿瘤呈结节状、i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l境界清楚,l有蒂或为广基。切面,l肿瘤与周围组织境界常较清楚,l浸润较为浅表局限。若肿瘤表面坏死,l形成浅表溃疡,l形如盘状,l则另立一亚型,l称盘状型。

2.溃疡型:i凡肿瘤表面形成较深溃疡者(溃疡一般深达或超过肌层)均属此型。根据溃疡之外形及生长情况又可分为下述两类亚型。

(1)局限溃疡型:i肿瘤外观如火山口状,l中央坏死,l有不规则的深溃疡形成。溃疡边缘肿瘤组织呈围堤状明显隆起于粘膜面。肿瘤底部向肠壁深层浸润,l边界尚清楚。

(2)浸润溃疡型:i肿瘤主要向肠壁深层呈浸润性生长,l与周围分界不清。肿瘤中央坏死形成深在溃疡,l底大。溃疡口边缘以肠粘膜围绕,l略呈斜坡状抬起,l而无肿瘤组织呈围堤状隆起。

3.浸润型:i肿瘤向肠壁各层弥漫浸润,l使局部肠壁增厚,l但表面常无明显溃疡或隆起。肿瘤常累及肠管全周,l伴纤维组织异常增生,l肠管周径明显缩小,l形成环状狭窄,l该处浆膜面常可见到因纤维组织牵引而形成之缩窄环。

4.胶样型:i肿瘤外形各异,l但外观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

说明:i关于局限溃疡型与盘状隆起型的形态鉴别和局限溃疡型与浸润溃疡型的形态鉴別此处从略。

(三)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

1.大肠上皮性恶性肿瘤:i

(1)乳头状腺癌:i癌组织呈粗细不等的乳头状结构,l乳头中心索内间质很少。癌细胞柱状,l可具不同程度的分化。深部肿瘤组织常呈小的乳头状囊腺癌结构,l乳头可较短。

(2)管状腺癌:i癌组织内出现腺管状结构者称之。根据其分化程度,l可分为三级:i

1)高分化腺癌:i癌组织由大小不一的腺管构成。癌细胞分化好,l柱状,l排列为单层,l核多位于基底部,l故腺腔侧可见胞浆带。胞浆内常有较多粘液,l出现杯状细胞分化;如粘液含量较少,l则胞浆呈粉红色。

2)中分化腺癌:i癌细胞分化较差,l大小不甚一致,l呈假复层。细胞核大,l位置参差不齐,l常直达胞浆项端。胞浆少,l不能见到胞浆带。胞浆内常无或仅有少量粘液。癌细胞构成大小不一、i形态不规则之腺管。部分肿瘤细胞(约1/3左右)可呈实性之条索状或团块状结构。

3)低分化腺癌:i癌组织中腺管状结构不明显,l仅小部分(<1/3)可呈腺管状结构。癌细胞大多形成大小不一、i形态不规整之实性癌巢。癌细胞分化更差,l异形性更明显。

(3)粘液腺癌:i此型癌肿以癌组织内出现大量粘液为特征。常有两种类型,l一种表现为大片“粘液湖”形成,l其中漂浮小堆癌细胞;另一类表现为囊腺状结构,l囊内充满粘液,l囊壁衬复分化较好之粘液柱状上皮。后者可伴有高化分腺癌或乳头状腺癌。

(4)印戒细胞癌:i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l不形成腺管状结构,l有时可伴有少量细胞外粘液。

(5)未分化癌:i癌细胞弥漫成片或呈团块状,l不形成腺管状或其他组织结构。癌细胞大小、i形态可较一致。有时细胞较小,l与恶性淋巴瘤甚难区分。未分化癌细胞核大,l有异型性。

(6)腺鳞癌:i腺癌与鳞状细胞癌见于同一肿瘤内。腺癌伴有鳞化者不属此型,l仍属腺癌。

(7)鳞状细胞癌:i癌组织中可见到角化现象或细胞间桥。

说明:i关于同一肿瘤中出现两种以上组织学类型的诊断从略。

2.类癌:i类癌亦称嗜银细胞癌,l根据癌细胞对银染色反应的差异,l可分为亲银性(Argentaffin亦称自还银反应)及嗜银性(Argyrophil亦称外还银反应)。组织学结构多样,l且往往混合存在。本方案暂定为四型。

(1)腺样型:i癌细胞排列呈腺管样、i菊形团样、i带状等。

(2)条索型:i癌细胞排列呈实性条索,l间质反应明显似硬癌。

(3)实心团块型:i癌细胞排列呈实心团块状。

(4)混合型:i即上述三型之任意混合。

判断类癌的生物学行为,l主要根据肿瘤大小及浸润程度,l如肿瘤直径大于2cm或侵入肌层,l则视为恶性。

说明:i肛管恶性肿瘤此外从略。

(四)早期大肠癌及原发性多发性大肠癌

此处从略。

(五)大肠癌标本的其他组织学观察项目及标准

1.生长方式:i

(1)推进性生长:i癌组织呈大片状或较大的团块状向四周推进,l团块周缘常较整齐,l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反应,l团块附近正常组织可出现压迫性萎缩性变化。

(2)浸润性生长:i癌组织常以单个或数个腺体或细胞侵入正常组织。此浸润癌组织周围一般没有纤维组织反应,l被浸润处正常组织无压迫性萎缩性变化。

(3)混合性生长:i癌肿的周缘(相当于粘膜层、i粘膜下层处)常呈推进性生长,l而肿瘤中央的前缘常呈浸润性生长,l其中任何一型生长方式超过1/3以上时属本型,l但应在括号内附加说明(以××生长方式为主)。

2.浸润深度:i①粘膜内;②粘膜下层;③浅肌层;④深肌层;⑤浆膜层;⑥浆膜外。

3.转移迹象:i①侵入血管;②侵入淋巴管;③侵入神经周围。

4.1机体免疫反应的观察项目:i

(1)癌周间质反应:i

1)淋巴细胞反应:i主要观察癌肿浸润前缘部分的淋巴细胞、i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反应情况,l以上述三种细胞的总量进行评价。癌巢间的淋巴细胞反应可作为参考标准,l但粘膜下层的淋巴细胞不属此反应。

(-)无或偶见少量淋巴细胞反应。

(+)癌肿周围,l主要是前缘,l可见成堆或连续成带状的淋巴细胞反应。

2)纤维组织增生性反应:i主要观察癌肿浸润前缘的纤维组织反应。

(-)无纤维组织反应。

(+)有纤维组织反应。

(2)局部引流淋巴结的反应:i

1)淋巴结转移情况:i分别按各组淋巴结观察有无癌肿转移。如无癌肿转移,l记载为0/组淋巴结数;如有转移,l则记载为淋巴结转移数/组淋巴结数。

2)淋巴结免疫反应:i观察全部淋巴结,l取其最明显的单项反应作为判断标准。

A.窦组织细胞增生(SH):i

(-)淋巴窦内无肿胀增生之组织细胞。

(+)淋巴窦内少量组织细胞(约3~5排)。

(++)淋巴窦内有较多组织细胞(5排以上)。

B.生发中心增生(GH):i

(-)淋巴滤泡内无生发中心可见。

(+)少数淋巴滤泡内可见到生发中心,l该生发中心体积常较小。

(++)生发中心反应普遍,l体积可较小或较大,l外层淋巴细胞减少。

C.皮质旁区增生(PH):i

(-)无反应。

(+)皮质旁区略增厚,l或出现局限性增生。增生区细胞较密集。

(++)皮质旁区增厚较明显,l细胞密集。有的增生成片,l甚至可达髓质区。

D.淋巴结浆细胞反应:i

(-)髓质内几乎无浆细胞。

(+)髓质内散在少数浆细胞。

(++)髋质内浆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超过1/2。

说明:i①有癌肿转移之淋巴结,l如有残余淋巴组织,l其反应亦需同样进行观察。②关于局部引流淋巴结反应的意义,l国内外文献意见颇不相同。有学者提出,l消化系统淋巴组织与B淋巴细胞关系密切,l并发现大肠癌引流淋巴结中浆细胞反应较普遍,l其意义究竟如何,l值得探讨,l故此方案在观察引流淋巴结反应时,l增加一项浆细胞反应。

5.非肿瘤区病变及伴发病变:i

(1)息肉:i息肉的部位、i数目、i性质、i与主癌的关系。

(2)溃疡:i溃疡的部位、i数目、i性质、i与主癌的关系。

(3)血吸虫病:i

1)血吸虫卵的数量:i

(+)散在少数血吸虫卵,l平均每低倍视野<5个虫卵。

(++)血吸虫卵较多。

(+++)血吸虫卵密集成片。

2)有无血吸虫卵性息肉。

3)上述血吸虫病变与主癌的关系。

(4)其他。

(六)大肠癌的病理分期

Dukes的大肠癌分期原则已被广泛采用,l但历年来对此分期法提出过不少修改补充意见。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文献报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下述分期意见:i

Dukes1A期:i癌肿未穿出肌层,l无淋巴结转移。

A1期,l即早期大肠癌(但不包括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A2期,l癌肿侵入浅肌层,l但未累及深肌层。A3期,l癌肿已侵入深肌层,l但未穿出深肌层。

Dukes1B期:i癌肿已穿出深肌层,l侵入浆膜层、i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l但无淋巴结转移。

Dukes1C期:i癌肿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早期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七)大肠息肉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各类息肉的病理诊断标准与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诊断标准从略。

注:i原规范中附图及大肠癌统计分析表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