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多在3~5天以后腹痛、i腹胀及发热,l易被误诊为术后反应而延迟诊断,l以后症状逐渐加重,l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征象。术后近期内发生的肠瘘常合并腹腔内脓肿,l当脓肿穿破后,l伤口内常可见脓液、i消化液及气体溢出,l此时诊断容易确定。瘘口排出液的量和质均有所不同,l一般来说,l肠瘘部位越高,l则其排出量越大,l体液紊乱也越明显。上段空肠瘘排出液主要是胆汁和胰液,l下段空肠瘘排出液为黄色蛋花样肠液,l结肠瘘排出液呈粪便样。瘘口的周围皮肤刺激以上段空肠瘘最为显著,l表现为皮肤糜烂、i继发感染、i疼痛和出血,l下段空肠瘘刺激性较小,l结肠瘘刺激性更小。如果肠瘘位置较高,l排出量较大,l腹腔感染未能控制,l患者可有明显的全身中毒和脱水症状,l主要表现为发热、i乏力、i消瘦、i贫血,l甚至恶病质。重症患者可合并应激性溃疡、i消化道大出血等。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2.口服亚甲蓝,l观察漏出液的颜色可证实瘘的存在及初步判断瘘的大小,l还可根据亚甲蓝排出时间,l粗略判断瘘的部位。
3.瘘管造影:i一般在瘘发生后3~5天即可进行造影,l对比剂以刺激性较小的水溶性碘对比剂如醋碘苯酸钠、i泛影钠等为宜。
4.胃肠道钡剂造影检查:i采用全消化道钡剂造影或钡剂灌肠造影,l了解瘘口及全消化道的情况。
5.超声检查:i结合肛门指检对腹腔脓肿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