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损伤

(一)定义

由于切割、i穿透、i火器或骨折、i脱位等原因引起血液运行管道离断、i撕裂、i压榨及挫灭等病变时谓之周围血管损伤。老年人因开放性切割伤,l穿透伤及火器伤少见,l而因骨折、i脱位等闭合性原因所致的周围血管伤多见。

(二)症状与体征

1.疼痛:i肢体受伤时可以产生疼痛,l若合并血管损伤导致肢体缺血,l可产生剧烈性疼痛。疼痛呈持续性,l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l直到肢体发生坏死后,l疼痛方可被组织坏死吸收后的全身中毒症状所掩盖。疼痛主要机制是伤肢远端缺血、i缺氧所致。

2.麻木、i麻痹:i周围神经及肌肉组织对缺血、i缺氧非常敏感。当肢体发生急性严重缺血时,l皮肤感觉会很快减退或消失,l肌肉无力并很快出现麻痹。

3.出血、i贫血及失血性休克。

4.肿胀与血肿:i无论开放还是闭合性血管损伤,l局部多有较大的血肿。若为开放性损伤,l尚可伴有伤口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血管损伤后,l肢体亦会很快肿胀起来,l随着时间的拖延,l如损伤没有得到处理、i血液循环没有恢复,l肢体肿胀会加剧。其机制是组织损伤、i血液运行不畅和静脉血流受阻。

5.皮肤颜色的改变:i周围血管损伤,l肢体远端血运发生障碍,l如静脉损伤、i静脉回流受阻、i血流淤滞,l皮肤明显发绀,l随着时间延长则发绀加重;如是动脉受损,l血液循环受阻,l肢体远端皮肤苍白。

6.皮温变化:i由于血流中断或缓慢,l皮温立即下降。但在测皮温时,l必须与健侧肢体皮温相对照,l如患侧皮温较健侧皮温低2℃时表示血流已经缓慢,l若低于4℃,l则说明患侧已经有严重的血流障碍。

7.无脉:i动脉损伤后于相应动脉的远端不能触及动脉搏动。

8.搏动性血肿形成:i此情况多发生在闭合性损伤中,l由于受损伤的动脉血管壁的破裂,l而较多的血液淤积在动脉血管周围的肌肉筋膜组织中,l形成血肿,l动脉管壁的裂口与血肿相通,l血管和血肿都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搏动,l常可听到血流的杂音。晚期血肿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有收缩期杂音和搏动者,l多为搏动性血肿或假性动脉瘤,l杂音为连续性者,l多为动静脉瘘。

(三)诊断方法

1.X线检查:iX线通过观察骨折部位、i类型、i错位的情况;关节脱位的情况;异物存留在肢体的部位等,l对诊断血管损伤很有参考价值。

2.多普勒超声检查:i通过探测动脉搏动,l确定有无动脉损伤。

3.皮肤测温试验:i应用皮肤测温计,l能精确指示变温带位置及降温的幅度,l以确定有无血管损伤。

4.血管造影:i对疑有周围血管损伤但不能确诊者可考虑行血管造影。然而,l由于血管堵塞,l或液体肿胀、i组织压力增高等因素,l使血管造影在诊断急性血管损伤的价值受到一定限制。

5.手术探查:i当伤肢有缺血症状,l怀疑有血管损伤但又不能肯定诊断时,l可考虑手术探查,l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