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
有确凿的长期或短期间断大量使用激素,l或有与非类固醇抗炎止痛药长期交替使用的历史。发病的时间不等,l且与激素的总剂量有关,l已如前述。有一些患者,l有轻微外伤为诱因而出现症状。
(二)症状与体征
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l呈隐渐性钝痛,l也可呈急性剧痛发作。隐渐性钝痛常位于腹股沟区,l轻度跛行,l站立或行走活动明显,l休息后减轻,l有的向下痛至股前、i臀部或膝内侧部,l后期出现休息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轻者,l常有患髋僵硬感,l患髋可因肌痉挛而致活动受限,l但有时有两次疼痛发作间隙,l此时患髋功能恢复正常。多数先一侧发病,l后再累及对侧。后期症状加重,l出现跛行,l下蹲、i盘腿等动作明显障碍,l有的需持拐行走。双侧患病者,l步态蹒跚,l行走困难。
早期仅有局部压痛,l“4”字试验及Thomas征均阳性。晚期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l肢体短缩,l屈曲内收挛缩畸形,l肌肉萎缩,l患髋可出现半脱位体征,lTrendelenburg征阳性。
(三)X线表现
应拍摄髋关节的后前位、i侧位或断层片,1必要拍摄双髋,l以对照致密度。常在侧位和断层片上发现早期病变的重要征象。按X线进展时期不同有不同的表现,l结合临床征象和功能检查方面的不同,l有下列分期法:i
1.四期分法:i
Ⅰ期:i软骨下溶解期。头外形正常,l仅在负重区软骨下出现1~2mg新月形透光带,l称新月征(Crescent1sign)。
Ⅱ期:i头坏死期。头外形尚正常,l由于外上方或中部软骨下密度增高,l增高区周围密度减低,l有时出假囊变,l有时出现带状硬化区。
Ⅲ期:i头塌陷期。在与髋臼接触处,l头部呈台阶状塌陷,l软骨下骨有细微骨折线,l进而负重区变扁,l有明显的楔状或锥状坏死区,l周围骨质疏松更明显。
Ⅳ期:i头半脱位期。头坏死区向股骨头内下沉,l头明显变扁、i增生、i肥大,l并向髋臼上外方半脱位,l关节间隙狭窄,l髋臼外上缘有骨赘形成。
2.临床X线六期分法(Marcus分期法):i
Ⅰ期:i髋无症状,lX线片上正常或有点状密度增高。
Ⅱ期:i无症状,l有明显骨质坏死征象,l但无头部塌陷。
Ⅲ期:i症状轻微,l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出现。
Ⅳ期:i阵发性轻微疼痛,l头扁平。
Ⅴ期:i疼痛严重,l坏死骨破碎。
Ⅵ期:i疼痛极严重,l关节变形。
3.放射线学与功能分型:iFicat和Arlet(1980)根据缺血坏死时,l骨与关节软骨的病变在X线上的征象与功能检查结合起来,l提出这种分型对某些有症状无X线征象者结合功能检查,l可达到早期诊断目的。
骨型分期如下:i
Ⅰ期:i髋痛僵硬,l活动受限,l而X线没有特殊征象,l或有骨小梁轻度不匀,l或斑点状稀疏区,l骺线或关节间隙均无变化。也可把此期称为“0~1期”,l此期适于做血流动力学、i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或核心活检等综合检查。
Ⅱ期:i整个股骨头外形及关节间隙正常,l根据骨质变化又分为三型:iA.疏松型,l负重区有弥漫骨质疏松。B.硬化型,l在股圆韧带区有囊样变,l周围边缘清晰,l而头呈均匀一致性硬化改变,l有时呈多少不定的斑点状硬化,l此型可能为骨坏死有修复,l预后较A、iC型好。C混合型,l有透光区和硬化区混合存在,l硬化区常位于头颈交界区。
Ⅲ期:i股骨头的连续性断裂,l在侧位片或断层片上,l可能见到头顶端有塌陷或变扁,l与髋臼接触缘处明显,l死骨局限于相应的受压部位,l死骨可有节裂和嵌压。出现新月征,l死骨呈圆锥状下陷。
Ⅳ期:i头进一步坏死,l关节间隙变窄,l并呈典型的骨性关节炎改变,l臼顶变形以与扁头相对应,l圆形关节变为椭圆形状,l关节功能障碍,l只保留屈伸功能,l而外展和旋转功能完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