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的分类(一)

根据Judet分类法,l髋臼骨折可分为A、iB、iC三个基本型。

A型:i单纯髋臼唇骨折。

A1型为髋臼后唇骨折合并股骨头半脱位或全脱位,l即挡泥板骨折。其机制为:i在屈髋90°膝部受到暴力所致。骨折常包括髋臼顶的一部分。X线前后位片上可见股骨头向后脱位,l其上有移位的骨折,l因前后位X线仅能显示骨折线的直径,l而内旋位或闭孔位拍片骨折线最清晰。

A2型为髋臼前唇骨折,l少见(图2-125)。

图2-12511髋臼骨折A型

B型:i为单纯髋臼柱骨折。

B1型为髋臼后柱骨折合并股骨头后脱位或半脱位。骨折线一般始于坐骨切迹顶部,l斜向下、i前方,l恰在臼顶后方进入髋臼,l然后经过髋臼后上方,l下降至坐骨、i耻骨连接处。移位的骨折块由整个后柱的坐骨和一小部分髂骨构成。损伤机制为大腿屈曲95°~100°,l外展10°~15°时,l膝部前方受到向后的直接暴力而致伤。X线前后位片上可见一向内移位的大骨折片,l股骨头伴随此骨折块向中心脱位,l完整的上部轮廓,l异常突出的髋臼前唇,l以及U形线都在正确的位置,l证实前柱骨质完整。髋臼的顶部在原位,l移位的骨折片上髂坐线是完整的,l但向内侧移位,l并和U形线分开。内旋45°斜位片显示前柱完整,l外旋45°斜位片可见后柱向内侧移位。

B2型:i为前柱骨折合并股骨头前脱位或半脱位。骨折线大都起自髂腰肌沟区域,l或恰在髂前下棘凹的平面。在髂骨内侧面骨折线经过髂耻线,l垂直或弯曲向上、i后方延伸,l几乎达到骶髂关节,l然后再沿髂耻线下方延伸,l即垂直下降至四边形面的前部。在骨盆的外侧面,l当分离的前柱骨折片包括髂前下棘时,l也包括髋臼顶部。损伤机制为髋关节至少外旋30°,l大转子外侧遭受暴力所致。在X线片上,l髋臼顶部似乎是分离的骨折片,l但实际上是前柱骨片的一部分。当骨折线起自髂腰肌沟时,l可经过髋关节前方,l前柱骨折线可经过下述三者之一分离:i①耻骨上支。②耻骨前部,l紧贴耻骨联合处。③耻骨、i坐骨下部连接处。髂耻线的髂骨部分在髂耻线与髂坐线连接处分离。U形线与髂耻线的关系正常,l但与髂坐线分离。内旋45°斜位片可清楚显示分离的前柱和完整的髋臼后唇,l外旋45°斜位片则可显示髂骨后部完整(图2-126)。

图2-12611髋臼骨折B型

C型:i髋臼贯穿骨折。

骨折线横行或斜行经过髋臼,l将其一分为二:i即上部的髂骨及下部的耻骨坐骨。有时合并一垂直骨折线,l使整个骨折线呈“T”形或“Y”形,l此时髋臼的下部分成耻骨骨折块和坐骨骨折块。损伤机制是股骨内旋15°~20°,l外展时大转子外侧受到暴力,l或下肢外展,l髋关节屈曲位,l骨盆后部受打击所致。X线片前后位可显示骨折线经过髂骨和坐骨轮廓以及髋臼的前、i后唇,l髋臼顶部未波及。髋骨坐骨轮廓线的下段和U形线在下骨折片上都清晰可见,l并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内、i外旋45°斜位片可显示骨折线经髋臼两唇及髂骨的后缘。T/Y形骨折时可见耻、i坐骨间有骨折线,l一般分离移位较轻微,l髂坐线和U形线可不分开(图2-127)。

图2-12711髋臼横行骨折(C型)

髋臼粉碎性骨折后,l股骨头将沿骨折移位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中心脱位,lCarnesale将其分为三度。Ⅰ度脱位:i股骨头向中心轻微脱位,l头顶部仍在臼顶负重区之下,l不论复位完全与否,l髋关节活动功能可基本保持;Ⅱ度脱位:i股骨头突入骨盆内壁,l头顶部离开臼顶负重区,l在内壁与臼顶之间的骨折线内,l如不复位,l髋关节功能将严重受损;Ⅲ度脱位:i股骨头大部或全部突入骨盆壁之内,l如不复位,l髋头节功能将完全丧失(图2-128)。

图2-12811髋关节中心型脱位的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