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l急性颈椎损伤的致伤力并非像实验研究那样可进行确切控制和直接观察,l仅能根据病史、i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证据推测其主要致伤力,l并按照类似实验研究中各种单纯外力所致的损伤类型进行归类。此分类方法虽较繁琐,l但有助于对损伤机转的充分理解和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通常采用的分类法见下表。

Allen等(1982)将间接暴力所致的下颈椎损伤根据损伤机制分为六型,l并进行详细描述。
1.屈曲压缩型:iⅠ度,l椎体前上缘变钝,l后侧韧带复合无损伤;Ⅱ度,l椎体前缘变钝并倾斜,l椎体前部丧失正常高度。前下缘呈喙状,l可有椎体垂直骨折;Ⅲ度,l骨折线从椎体前面斜行过椎体并延伸至下面软骨板;Ⅳ度,l椎体变形和喙突状骨折,l椎体后下缘向椎管方向移位,l其距离小于3mm;Ⅴ度,l骨折同Ⅳ度,l椎体后缘突入椎管,l椎弓无损伤,l小关节面分离,l棘突间距离增宽(前后韧带复合均可损伤)。
2.垂直压缩型:iⅠ度,l椎体上下软骨板骨折,l呈“吸杯状”畸形;Ⅱ度,l椎体上下软骨板骨折伴“吸杯状”畸形,l骨折线通过椎体,l但移位甚微;Ⅲ度,l椎体骨折移位。椎体后缘骨折片可进入椎管,l有时椎弓、i韧带无损伤,l有的粉碎性骨折合并韧带损伤。
3.牵张屈曲型:iⅠ度,l后韧带复合损伤,l损伤水平棘突明显分离,l小关节半脱位。椎体前下缘变钝,l有人称之为“屈曲扭伤”。Ⅱ度,l单侧小关节脱位(交锁)或半脱位,l后侧韧带复合损伤,l或前后韧带复合损伤,l脱位对侧小关节半脱位,l脱位的钩椎关节变宽。Ⅲ度,l双侧小关节脱位,l椎体前移位1/2,l上一椎节的下关节突后部对着下一椎节上关节突前部,l呈“栖息状”,l有或无下一椎体下缘变钝;Ⅳ度,l全椎体移位,l或呈不稳定的“浮动脊椎”。
4.伸展压缩型:iⅠ度,l单侧椎弓骨折,l有或无椎体旋转移位;同侧椎弓根和椎板骨折或合并同侧关节突骨折。Ⅱ度,l邻近椎节多处椎板骨折:i双侧椎板骨折而无其他组织损伤。Ⅲ度,l双侧椎弓骨折,l关节突骨折,l无椎体移位。Ⅳ度,l双侧椎弓根骨折,l部分椎体向前移位。Ⅴ度,l双侧椎弓骨折伴整个椎体向前移位;骨折椎体的后弓无移位,l而椎弓前部随椎体前移。前后韧带复合损伤。相邻的下椎体前上部被向前移位的椎体作用,l呈切割状骨折,l此为其特征性X线表现。
5.牵张伸展型:iⅠ度,l前侧韧带复合损伤,l椎体横行非变形骨折,lX线表现在损伤节段的椎间隙明显增宽。Ⅱ度,l前后韧带复合损伤,l损伤节段上一椎体向后移位进入椎管。此型损伤常有“自然复位”现象,lX线表现移位轻微,l移位少有超过3mm者。
6.侧方屈曲型:iⅠ度,l椎体不对称性压缩骨折,l加上同侧椎弓骨折,l椎体在前后方无移位,l在断层片上显示关节突骨折和椎弓骨折。Ⅱ度,l椎体一侧压缩,l伴同侧椎弓骨折,l椎体有前后方移位;后侧韧带复合损伤,l对侧关节突撕脱骨折;偶有一侧椎体压缩,l而对侧椎弓撕脱骨折。
Rizzolo和Cotler(1993)又将屈曲压缩型骨折分度描述如下。
(1)Ⅰ度,l椎体前上缘变钝、i变圆。
(2)Ⅱ度,l椎体前方高度丧失,l前下缘呈喙状表现。
(3)Ⅲ度,l骨折线从椎体前面斜行过椎体并延伸至下方软骨板,l呈喙状骨折。
(4)Ⅳ度,l椎体后下缘骨折块进入椎管,l移位<3mm。
(5)Ⅴ度,l椎体后部骨折移位>3mm,l整个后韧带复合体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