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

由《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i《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和解放军骨科专业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l广州军区总医院承办的全国脊柱脊髓损伤研讨会于1995年元月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重点探讨了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标准,l提出了既与国际接轨,l又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初步方案。

(一)脊髓损伤的分类

脊髓损伤因其平面不同可分为截瘫、i四肢瘫,l因其轻重不同又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完全性损伤指在骶段无任何感觉与运动功能;不完全性损伤指在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部(S4~S5)存在部分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包括肛门粘膜与皮肤连接处和深部肛门的感觉;运动功能指行手指肛检时,l肛门外括约肌有自主收缩。骨科医生一般者能诊断,l但对脊髓中央,l前脊髓损伤及圆锥、i马尾损伤的诊断尚不够熟悉。在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中,l会议对下述类型进行了讨论。

1.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i多因过伸性损伤造成,l亦可由爆裂骨折所致,l骶段感觉是保留的。病变几乎只发生于颈段,l多集中在脊髓中央区。其临床特点为:i①运动障碍重于感觉障碍。②运动障碍上肢重于下肢。③多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2.前脊髓损伤综合征:i脊髓前部损伤,l可由椎体爆裂骨折或椎间盘破裂所致,l椎体爆裂骨折或破裂的椎间盘也可压迫脊髓前动脉导致脊髓前大部缺血受损。临床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l温、i痛觉消失或减退,l深感觉、i本体感觉存在。

3.圆锥综合征:i单纯圆锥损伤表现为排尿、i排便功能障碍;合并马尾损伤时,l其表现为排尿、i排便功能障碍合并下肢功能障碍。

4.马尾综合征:i马尾神经损伤可引起膀胱、i排尿、i排便及下肢功能障碍。

5.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i常规X线片及CT检查难以发现无脊柱骨折脱位所致的脊髓损伤。1MRI对无脊柱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i间盘损伤及韧带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二)几种主要脊柱内固定器械的评价

此处从略。

(三)脊柱脊髓损伤的并发症

对脊柱手术术后并发症,l在全国脊柱外科会议上已作了较充分的讨论,l此次会议上代表着重讨论了脊髓损伤本身的并发症,l其中早期并发症主要是:i

1.二次损伤。这一点在颈椎损伤中尤为突出,l发生率大于22.6%,l多因搬动及备皮等操作引起,l国外在此方面有很好的预防措施,l国内尚需加强院前抢救及救治器材的研究。

2.呼吸系统并发症。由于呼吸肌麻痹,l呼吸道分泌物增加,l极易引起肺部感染,l除加强抗感染及体外排痰外,l对颈4以上的脊髓损伤,l应常规行气管切开。

3.应激性溃疡。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时更应注意。

4.自主神经紊乱。常见症状为心动过缓,l血压降低或血压升高,l大汗淋漓,l多见于T6以上的损伤。

5.高热。脊髓损伤后的高热有时与感染无关,l特别是颈脊髓损伤,l躯干与下肢排汗障碍,l常有发热,l且易受周围环境影响,l应根据全身状态、i血象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6.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梗死。如能早期发现,l及时使用尿激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晚期并发症主要是:i

1)泌尿道感染。间歇导尿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l因条件所限,l目前不能广泛实行。留置导尿后是否需要定期冲洗,l对此意见不一。多数人认为,l只要无菌操作,l可不冲洗。

2)褥疮。三度褥疮可行肌皮瓣移植。

3)关节僵硬。过去对这方面重视不够,l常影响病人的功能恢复,l目前已广泛使用的CPM(连续被动功能活动器),l可防止该并发症的发生。

4)异位骨化。一般不需处理,l如影响功能,l在边缘清楚、i皮温正常、i碱性磷酸酶正常时,l可以手术切除。

(四)脊柱损伤的分类

目前国际通用的Denis分类法(见下表)具有很多优点,l其反映了致伤机制和骨折的形态及稳定性,l缺点是过于复杂。McAfee-Yuan分类法(见下表)比较简明实用,l但其把屈曲牵张损伤中的Chance骨折单独列出,l有时不易鉴别。作者在McAfee-Yuan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五型分类法。

1.楔形压缩骨折:i过度屈曲暴力所致。中柱无损伤,l前柱变短压缩,l侧位X线片椎体呈三角楔形变,l脊柱可后凸畸形。CT示椎体后壁完整,l椎管内无骨块。但椎体后上角后突可致局部压迫。临床表现可伴有或不伴有神经损伤。

2.稳定爆裂骨折:i轴向压缩载荷所致。前柱、i中柱均损伤,l侧位X线片示椎体前高、i后高均丢失,l正位片可见椎弓根增宽,lCT示椎体后壁骨折,l椎管内可有骨块。约30%合并神经损伤。

3.不稳定爆裂骨折:i前柱、i中柱轴向压缩载荷,l后柱压缩或牵张暴力所致,l前柱、i中柱损伤(同上),l后柱椎板、i小关节等可伴有骨折。约60%合并神经损伤。

4.安全带骨折:i屈曲-牵张暴力所致。自后纵韧带向前纵韧带移行的过度屈曲暴力使前柱压缩损伤,l中柱后柱在牵张力下损伤。三柱均损伤,lX线片示椎体前高减少,l后高不变,l间盘后部间隙可加宽,l棘突间距可加大,l小关节可分离或骨折。约10%合并神经损伤。

5.骨折脱位:i剪切暴力(或合并旋转)所致。三柱均损伤,lX线片正位或侧位可见脊柱完全脱位、i位移,l有时重叠。约80%合并神经损伤。

(五)脊髓损伤的神经学评价

1.感觉与运动评分:i

感觉等级:i0:i缺失;1:i障碍;2:i正常。

感觉关键点key1sensory1point:i

C2i枕骨粗隆两侧。

C3i锁骨上窝。

C4i肩锁关节的顶部。

C5i肘前窝的外侧面。

C6i拇指。

C7i中指。

C8i小指。

T1i肘前窝的尺侧面。

T2i锁骨中线腋窝。

T3i第3肋间。

T4i第4肋间(乳线)。

T5i第5肋间。

T6i第6肋间(剑突水平)。

T7i第7肋间。

T8i第8肋间。

T9i第9肋间。

T10i第10肋间(脐)。

T11i第11肋间。

T12i腹股沟韧带中部。

L1iT12与L2之间上1/2处,l股上1/3。

L2i大腿前中部。

L3i股骨内髁。

L4i小腿前内侧,l内踝。

L5i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i足跟外侧。

S2i腘窝中点。

S3i坐骨结节。

S4~5i肛门周围。

感觉计分:i全身共28个关键点,l每点正常为2分,l在身体左右两侧分别检查痛觉与轻触觉,l如痛触觉每点检查为满分,l则全身为4×28×2=224。

运动分级:i各肌肉肌力分为0~5级。0:i完全瘫痪;1:i可触及肌收缩;2:i在无地心引力下可主动活动关节;3:i对抗地心引力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4:i在中度抗阻下进行全关节主动活动;5:i正常肌力。

运动关键肌(Key1Muscle):i

C5i肱二头肌。

C6i桡侧腕长伸短肌。

C7i肱三头肌。

C8i中指指屈深肌。

T1i小指外展肌。

T2i髂腰肌。

T3i股四头肌。

T4i胫前肌。

T5i拇长伸肌。

S1i腓肠肌。

运动计分:i全身两侧共20块关键肌,l每块肌肉肌力正常为5分,l最高运动得分为5×20=100。

肛门检查:i判断是否为完全性损伤,l必须经此检查证实。方法是;用带指套的示指伸入患者肛门内,l检查是否有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l与深感觉是否存在。

2.脊髓损伤分级: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1992年在Frankel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分级标准,l即ASIA损伤分级。这个分级较准确地反映了损伤程度,l便于临床应用。

A.完全性损害:i在骶段(S4~S5),l无任何感觉与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害:i在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l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害:i在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l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3级。

D.不完全性损害:i在损伤平面以上存在运动功能,l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i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六)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测定

为反映脊髓损伤对个体的影响,l评估治疗所取得的进步,l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日常生活能力测定,l即功能独立性测定(functional1independence1measure,lFIM)。其测量6个方面的功能,l共18个项目(见下表)。每一项按完成情况评为7个等级,l最高7级,l最低1级。

7级:i完全独立。活动完成安全且规范,l无需矫正,l不用辅助设备和帮助,l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6级:i独立性减弱。活动需要辅助设备,l并超过规定时间,l活动不能安全地完成,l功能依赖(需要有人监护或辅助器具的帮助)。

5级:i监护或示范。不需要体力帮助,l但需要提示、i诱导及示范。

4级:i最低限度接触性帮助。给病人的帮助限于扶助或病人在活动中用力的程度大于75%。

3级:i中等帮助。给病人稍多扶助,l活动量的50%~75%为主动用力。

2级:i最大帮助。病人活动量的25%~50%为主动用力。

1级:i完全依赖。病人活动量的0~25%为主动用力。

该评定反映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及对他人的依赖程度,l虽然它有待进一步完善,l但可反映脊髓损伤的主要功能障碍,l特推荐给从事脊髓损伤防治工作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