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协和)分型

1905年Schulthess首次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五型后,l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l发表了各种分型方法。但至今尚无完整、i可靠,l并且对手术治疗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分型系统,l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仍为King分型。北京协和医院骨科邱贵兴等通过对近20年来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的随访和总结,l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系统,l并应用此分型方法指导临床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52例,l平均随访19.5个月,l未发现术后失代偿现象。

(一)PUMC分型的特点

此分型系统根据顶点多少将侧凸分为三型,l1个顶点为Ⅰ型,l2个顶点为Ⅱ型,l3个顶点为Ⅲ型。这样既符合临床上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特点,l又便于记忆。同时,l每型中再分不同的亚型,l共计13个亚型(见下表)。427例特发性侧凸中各型所占比例见下表。

(二)各型相应的手术入路和融合范围

1.PUMCⅠ型:i

(1)Ⅰa型:i由于前路胸段矫形融合术仍有争议,l如创伤大、i假关节发生率高、i易产生胸后凸以及翻修困难等,l并且后路手术对此类侧凸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l此型侧凸宜行后路矫形融合胸弯,l远端至稳定椎。

(2)Ⅰb、iⅠc型:i由于后路矫形融合常需较长节段,l并且后路去旋转以及矢状面生理曲度重建不如前路,l故建议行前路矫形融合。融合范围参考Hall的原则做短节段融合。

2.PUMCⅡ型:i

(1)Ⅱa型为双胸弯,l故需融合双弯,l近端不超过T2l远端融合至下胸弯稳定椎。

(2)Ⅱb1型由于腰弯或胸腰弯度数小,l柔韧性好,l故宜选择性融合胸弯至稳定椎。Ⅱb2型由于腰弯或胸腰弯虽然小于胸弯,l但侧弯度数较大,l柔韧性较差,l故需融合两个弯曲。

(3)Ⅱc1型是指胸弯柔韧性>胸腰弯/腰弯,l而且胸弯Bending像Cobb角≤25°。因此,l仅前路单纯融合下弯即可,l上弯可自动矫正。Ⅱc2型虽然胸弯柔韧性较胸腰弯或腰弯好,l但胸弯Bending像Cobb角>25°。因此,l宜后路融合双弯。若下弯旋转度>Ⅱ度,l或Cobb角>65°,l则应先前路矫形融合下弯,l再后路融合双弯。Ⅱc3型即胸弯的柔韧性不如胸腰弯/腰弯。因此,l应参考Ⅱb型的标准,l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融合双弯。

(4)Ⅱd1型胸弯<胸腰弯/腰弯,l而且胸弯Bending像Cobb角≤25°,l因此,l可单纯前路融合下弯。而Ⅱd2型虽然胸弯<腰弯,l但胸弯Bending像Cobb角>25°,l因此,l需融合双弯,l以避免术后胸弯出现失代偿。

3.PUMCⅢ型:iⅢa型由于远端腰弯符合Ⅱb1型条件,l因此,l仅选择性融合近端两弯。Ⅲb型由于远端腰弯符合Ⅱb2型条件,l因此必须融合三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