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大血管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症状:i发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术后早期感染性心内膜炎,l通常是术后持续发热,l或手术反应热下降后又回升,l体温高达39~40℃,l病情常较重,l常伴有寒战、i出冷汗、i食欲不振、i恶心、i头晕、i气促、i乏力、i头痛或伴有胸痛等。由于术后早期心内膜炎常继发于胸部切口感染、i纵隔炎或肺炎等,l故很难与来自这些病灶的菌血症和炎性发热相鉴别。术后晚期感染性心内膜炎,l于术后2个月以后出现发热,l一般先有低热、i全身不适及倦怠等全身前趋症状,l或在一定发病因素的基础上出现急性上升或逐渐加剧的发热,l呈弛张热或持续热,l部分病人可有单个关节痛、i关节炎、i单侧腰痛及大腿或小腿肌肉痛等。

2.心脏检查:i大多数心内膜炎病人可听到心音低钝及新的杂音。出现新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l常由瓣周漏或瓣膜破裂所引起,l而赘生物阻塞引起瓣口狭窄时,l可听到舒张期杂音。瓣膜发生关闭不全或狭窄,l尤其是瓣环缝线广泛哆裂引起者。病情常迅速恶化。

3.心脏外体征:i常缺乏亚急性心内膜炎的一些典型体征。20%~40%的病人口腔粘膜、i眼睑结合膜或下肢皮肤出现散在或片状瘀点,l持续数天,l可反复出现;25%~60%的病人可触到脾肿大。在发病的过程中尤其是后期可有动脉栓塞现象,l特别是霉菌性心内膜炎者,l可并发四肢动脉或腹主动脉的栓塞,l引起肢体发冷、i疼痛、i软弱或瘫痪、i脉搏减弱或消失,l并发脑栓塞者可引起短暂性或永久性精神、i神经系统表现。

4.实验室检查:i血液化验白细胞计数常显著增多,l核多左移,l但霉菌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甚或减少。进行性贫血较常见,l血红蛋白常低于90g/L。红细胞沉降率加快,l病情好转后下降。尿中有时有蛋白及红细胞。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依据,l一般阳性率较高。霉菌感染的血培养阳性率常小于50%,l反复连续抽血,l可提高阳性率。念珠菌感染后人体产生抗体,l用抗原滴定可有沉淀和凝集素反应。部分病人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l周围血涂片检查可出现网状内皮细胞,l壁酸抗体试验阳性。

5.心电图:i心电图可显示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时引起的心脏改变。若瓣周脓肿侵入室间隔时,l心电图可呈现传导阻滞;侵入心肌和心包时,l有S-T段上升、iT波倒置等改变。

6.超声心动图:i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l尤其对霉菌性心内膜炎诊断价值更大。瓣膜上大于2mm的赘生物能显示出绒毛状异常回声。超声心动图还可了解瓣膜的损害及功能状况等。

心脏和大血管手术后,l如果高热持续1周以上或反复发热,l应考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l需进行血培养。如多次血培养阴性,l但临床上有新的反流性杂音、i动脉栓塞现象、i瘀点、i脾肿大、i贫血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l即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