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

1.定义:i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的硬脑脊膜下的血肿。

2.症状与体征:i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发症状以头痛最为多见,l其次为精神变化,l包括注意力涣散、i记忆力下降等。再其次为一侧肢体肌力减弱,l嗜睡,l走路不稳等。少数患者可以先有局限性症状,l后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患者到达入院阶段则多半已症状明显,l包括颅内压增高症状,l局限性脑受压症状和脑疝的表现:i

(1)头痛、i呕吐、i视盘水肿:i

1)头痛:i是最常见和最早发生的症状,l占77%~88%。头痛的程度轻重不等。一般在间歇期后头痛逐渐加重,l尽管用药也仍然发展。头痛程度也有自发波动。一天内可变化,l常于初醒、i咳嗽、i用力和改变体位时忽然加重,l或伴有恶心、i呕吐。

2)恶心呕吐;仅次于头痛,l出现于30%~60%的患者,l多见于头痛剧烈时或餐后,l是器质性头痛的佐证。

3)视盘水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可由颅内压过低所引起,l而颅内储备腔隙较大者也可不出现颅内压增高,l故视盘水肿的检出率高者70.5%,l低者只占22.2%,l甚至12.6%。视盘水肿的发生率高低与年龄有关,l老年人视盘水肿的发生率低。

(2)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i

1)精神症状:i常有各种程度的懒散、i疲乏、i注意力不集中,l有的只是家属注意到患者比过去沉默或明显孤独。进一步则精神混乱、i定向障碍,l有的出现行动异常。

2)意识障碍:i轻者只是嗜睡,l或术前昏迷,l意识障碍的原因,l除颅内压增高直接或间接影响脑皮质功能外。后期的脑移位所致的脑干的限局性损害也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患者由于过多地分泌血管升压素,l并引起低渗症状而陷于昏睡,l并最终昏迷。

(3)其他的一些颅内压增高症状:i除上述两类症状外,l患者常述视力下降,l自述复视。体检中确有外展神经麻痹。颈部抵抗至颈强直、i头晕。少数有耳鸣,l生命体征的变化,l特别是脉搏和血压。

(4)偏瘫和局灶性体征不同程度的偏瘫是本病的最多见的局灶体征,l老年组比率更高,l无明确外伤史者易被误诊为其他脑部病变。单侧肢体肌力减弱少数可以是首发症状。

偏瘫应在血肿的对侧,l但同侧偏瘫相当多。

本病的偏瘫一般呈缓慢而逐渐发展,l但个别的也可以像暂时性脑缺血发作。与偏瘫有同样意义的是面瘫和锥体束征,l其中出现单侧病理反射者最多见,l生理反射不对称。

其他较少的定位症状虽少,l但有一定的意义,l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i偏侧感觉障碍、i双眼同向偏斜、i同向偏盲等。

(5)瞳孔散大等脑疝表现:i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瞳孔变化,l由于其发展缓慢,l因而不仅可以早于昏迷而且也多于昏迷。重病人多昏迷、i去大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l其他如动眼神经损害,l限于眼睑下垂,l上视不能。

(6)癫痫:i癫痴的发作可由于颅内压增高,l或由于局部刺激所致。大发作、i局限性或精神运动性发作都可能有。早期则以大发作为主。

3.诊断方法:i

(1)颅骨平片:i本病颅骨骨折较少,l只占2%~8%。即或出现骨折也常无定位意义。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使钙化的松果移位,l有较大的意义。

(2)脑超声图:i超声检查对本病的检出率在44%~71%。一般在脑超声图的检查中,l中线波的移位在3~15mm。但不出中线波和假阴性的仍占26%~32%,l脑超声图只能作为参考,l需结合临床体征和其他造影结果综合考虑。

(3)脑电图:i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脑电图变化常为非特异性,l需与临床结合来估价,l与脑损害的情况,l血肿的厚度有一定关系,l2cm以上者定位变化多,l1cm以下者广泛异常多。

本病最多见的表现为局部一侧单、i复形慢波或θ波,l病侧波幅低平。

(4)放射性核素脑扫描:i脑扫描或闪烁照相一般应用99mTc、i203Hg、i197Hg、i74Hg等放射性核素进行扫描,l以检出积取于血肿包膜的阴影。硬膜下血肿的阳性扫描必须有很好发展的包膜。脑扫描的表现只见于正位,l也是新月形式双凸形放射性核素吸收增加区,l位于顶区颅脑之间。

(5)脑血管造影:i在一般条件下,l脑血管造影是本病赖以确诊的主要方法。位于硬膜下腔的无血管区的形态,l与血肿的时间和患者的年龄关系较大。

(6)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iCT对本病的诊断同样具有特殊价值。慢性硬膜下血肿对X线的吸收值明显下降,l一般统计的高密血肿100%为急性,l同密度70%为亚急性,l低密度70%为慢性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在3周以上者,l多半表现是低密度的双凸或平凸型(“D”)型。

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外层再出血,l形成新的带状密度增高外层,l两者并不交通,l称为洋葱皮样血肿。新的出血也可以表现为整片高密度,l称为假的急性血肿。

本病于1~3周时能检出包膜,l对比剂增强法(CECT)更为清晰。对于检出同密度血肿有帮助。

对于同密度血肿,l尚可利用细胞碎屑等不同密度梯度丽沉淀的“成层”现象来查出本病。固定头位于平卧位1h即可出现分界面。

单侧同密度血肿应注意侧脑室的受压、i变形、i移位,l第三脑室移位,l同侧脑沟消失以及蛛网膜下腔内移或消失等间接征象。双侧同密度血肿因压迫双侧脑室而无中线结构移位,l但侧室体变窄,l额角张开减少,l双额角变锐。双侧同密度血肿在一般CT扫描易于遗漏,l但CECT有助于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