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ICU安全特别委员会
Ⅰ级ICU应当是医院内配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独立单位,l旨在收治危及生命的重危疾病或创伤病人或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在对每一疾病的具体病人实施每项诊断和(或)治疗时,l应权衡其利弊和经济来源,l还应考虑到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ICU特别适宜于治疗重危病人,l但也是一些不良事件的重要来源。为避免在ICU内的失误或尽量减轻其后果的严重性,l特制定适用于各国的安全标准:i
(一)ICU的建筑特点
主要包括:i层丽总体布局在保证各种诊断、i监测和治疗设备能方便进出的同时,l尽量减少其不必要的距离;充分供给并合理布局氧气、i医用气体、i吸引、i电源、i灯光和空调,l并备有在失灵情况时的紧急支持系统;各病床有充足的空间,l便于接近病人头部;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能隔离感染病人或具有感染危险的病人;病床周围物体表面容易清洗;每一病室应有洗手设施。
(二)人员配备
ICU配备的医护人员和辅助卫生人员水平应适应对复杂、i急症病人的高质量处置,l熟练使用各种设备,l以及ICU内部人员间或提供支援服务的人员间的迅速有效交流。
重危治疗医师和高级护士都应具备专业合格证书并富有经验,l能够担负教学、i训练和高质量的处置工作。每个ICU都应有一名全日制医师负责收容病人。任何时候都保证有经验层师在位。
负责护士与主治医师商讨后,l根据ICU的有关制度安排人员值班。人员安排应有一定灵活性以适应随时变化的需要。
(三)服务保障
需有24小时服务保障,l并有相应的专科人员意见,l包括:i器官成像,l生化、i血液学检查,l以及血液、i体液或分泌物的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的设备必须包括革兰染色、i显微镜、i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某些生化检查(如血气分析、i血红蛋白氧饱和度、i血糖、i血清钠、i钾、i乳酸和钙离子浓度)结果应迅速得到。上述设备都应定期保养、i清洗、i灭菌和校正。
(四)设备
应配备能连续监测并显示特殊参数的设备(详见“监测”节),l最好有数据储存和再现功能。
专用于急救治疗的小推车内各种设备随时可用,l包括气管插管,l有创血流动力监测,l直流电心律转复,l支气管镜,l水封瓶引流管,l心脏起搏,l插入主动脉内球囊导管,l建立血液透析的通路等。
呼吸支持设备能用于氧治疗和用湿化气体进行通气支持。还应配备能对所输液体和药物以及血液透析进行控制和监测的设备。
(五)监测
严密监测以确保:i早期发现需纠正的异常情况;能对病情进行连续观察;能评估任何治疗的效果。
为早期发现需纠正的异常情况,l应确定和预设上限和下限报警范围,l以利于特殊治疗(如气道压、i血压、i心率、i血氧饱和度、i潮气末CO2浓度)。
应当配备能连续监测和显示下列项目的设备:i心电图,l直接压力测定(动脉压、i静脉压、i中心静脉压、i肺动脉压、i颅内压、i气道压),l体温,l呼气频率和呼气量,l动脉血氧饱和度,l潮气末CO2浓度。
能定时测量和显示下列项目的设备:i无创血压,l心排血量,l吸入气氧浓度。
设备应能对波形和数据进行储存、i再现和复制;能对血流动力和呼吸参数进行计算、i储存、i再现和复制(如血管阻力、i右心室和左心室做功、i呼吸总顺应性、i肺泡动脉血氧梯度、i分流率、i氧输送和氧耗)。
对监测参数能显示其趋势图,l并能再现报警前的数据。
最好配备对波型进行即时分析的设备(如对ST段变化多导联分析的心电图)。
(六)记录
病程记录的项目应包括对病人的定期全面评估,l病情分析,l所有生命体征的趋势,l以及血液学、i生化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生理测定值和临床体征应当在流程图上记录或用电子复印,l以显示其趋势便于纠正。这些包括上述测定值和通过监测所计算的数据;实验室结果;液体出入总平衡;神经系统或其他临床床评估;治疗措施。
(七)药品
ICU应当与专职药剂师保持密切联系,l以便对药品的供给、i储存、i使用、i检查和投给方案进行掌握和审核。为适应ICU内复杂病情,l随时备有充足的急需药品。
急救药品应当随时备用,l包括用于治疗下列情况的药物:i心搏骤停和心律失常,l变态反应,l高血压和低血压,l恶性高热,l控制呼吸道,l控制急性精神症状,l抗惊厥。应备有特异性解毒药和抗蛇毒药。
(八)控制感染
为预防和(或)控制病人和工作人员发生感染,l应当制定和遵循一整套措施。在开始任何一项处置之前,l都应考虑到感染的危险性。
要定期和根据需要随时对血液、i体液和有创器材作细菌培养,l特别要警惕发生交叉感染和出现耐药菌株。要保存流行性和医院内发生的感染,l以及对一线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的记录。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既往的经验,l制定本单位的抗菌治疗方案。
(九)培训
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经费对ICU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初期和继续教育。教学和训练课程的安排旨在使ICU所有工作人员能熟悉新的先进技术。实施训练时尽量保证都到场,l并能充分练习。
(十)操作规程和制度
以下制度适宜于一般ICU工作,l具体单位可制定和执行切合实际的操作规程和制度。
1.所有操作:i对所有需要的设备均应事先检查其功能和进行校正。操作人员应当具有使用经验或在指导下进行,l应有合格助手在场。
预计给病人带来的利益应超过其危险性,l至少每天都进行专门的利弊估计,l所有的有创装置应尽早撤除。
2.血管内置管:i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需经放射线核实;应定期检查波形;当放置肺动脉导管时,l应定时测定并记录心排血量、i氧输送、i氧耗和其他参数。
3.氧疗:i对所有重危病人均应进行脉搏氧饱和度监测;选择性进行潮气末CO2监测;治疗初期及此后定时作血气分析,l并判定其意义。
4.气管内插管:i其指征包括:i①病人不能清除分泌物。②不能维持保护性声门反射。③吸氧或不吸氧时不能维持血氧在正常范围。
所有病人插管前都应先给予吸氧,l并按有呕吐危险的病人处理。
必须通过听诊、i视诊和潮气末CO2浓度测定证实导管已插入气管内。
导管尖端的位置应当通过胸片证实,l并记录门齿(或牙龈)或鼻孔至导管尖端的距离。
记录套囊内注气量和套囊内压力。
5.人工通气:i应当具备适当的呼吸机和监测设备,l应对每例病人设置适当的报警范围。
所有呼吸机和病人报警系统都应在ICU经常有人的场所能听到和(或)看到。
对于心脏、i呼吸功能严重障碍的病人,l应当根据血气分析、i血流动力测定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氧输送和氧耗等情况,l确定FiO2呼吸频率、i通气方式,l以及呼气末正压的最有效组合。
接受肌松药的每一名病人尽可能由一名专职护士护理。
6.气管拔管:i其指征包括:i①自主呼吸情况下能维持充足的气体交换。②具有充分的呼吸道保护性反射。③能通过咳嗽清除分泌物。
在呼吸道可能不通畅的病人,l拔管一般应延迟,l直到放开套囊证实有漏气才考虑拔管。
所有病人拔管前作最后一次清除咽部和气管丙分泌物后预先吸氧;拔管后继续吸氧。
必须备有重建人工通气的器材。
拔管后早期应密切观察和监测病人。
7.感染的防治:i为防止病人和工作人员发生感染,l应当随时注意以下几点:i①常洗手,l每次接触病人后都应洗手。②适当分开或隔离感染或易感染病人。③使用封闭输液和引流系统。④所有静脉用药和有创器材均只给一个病人使用。⑤在对病人进行处置时采用无菌技术。
每个ICU应当制定出建议使用的抗菌治疗方案。应当探讨感染原因,l并予以消除。在条件许可时,l抗菌治疗应依据微生物学试验结果,l并调整到治疗的血药浓度。
抗菌治疗一般应限制在已证实感染的病人,l但下列情况例外:i①对手术病人和易感染病人进行有创处置后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治疗。②在危及生命的情况,l取标本作培养和敏感试验之后,l在等待结果时使用广谱抗菌治疗。
每个ICU都应对微生物学资料进行收集、i分析和解释,l以便获得自己特有的资料和确保有效治疗。
(十一)评审及不断改善质量
通过对工作人员、i病人及其家属、i行政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调查,l对ICU的结构、i工作运转及治疗结果等定期做出客观的评审。
任何能减小病人或工作人员安全范围的意外事件原因的完整报告,l为证实ICU所存在问题提供了线索。匿名报告可能提供更全面的情况。在正式的质量分析会上,l应结合有关文献选择分析这些情况,l并制定出预防制度以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再发生。应进行跟踪观察以评估质量改进措施的效果。
尽管多数意外事故都具有某些“人为失误”,l但同时应当认识到ICU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l许多意外事故可能与制度有关。定期检查项目还应包括:i工作人员、i资源利用、i记录保存、i信息处理和程序、i结果指标、i基础结构(如气源供给)、i教学、i科研、i药物供给、i设备、i内部和外部人员的观点和态度,l以及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落实情况。
最好能制定出正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