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
(一)糖尿病足新分型法
1.皮肤变性水疱型:i足趾跖表皮散发大小不等的透明水疱,l无红肿,l大多吸收后局部呈圆形黄斑状痂皮或黑斑。偶尔可因局部继发感染形成浅溃疡,l甚少坏死。病足无缺血性体征。
2.血管闭塞缺血型:i常见于大中血管及微血管两种病变类型。
(1)趾端微血管病变症:i趾面散见细小花絮状紫纹或浅瘀斑,l渐呈茧壳状分离脱落,l一般不致形成溃疡,l趾体及前跖可无发绀,l尚能一般步行;胫后及足背动脉搏动可存在,l抬高苍白试验阴性。
(2)肢体大中血管闭塞症:i肢端缺血征明显,l如吐跖苍白、i发绀,l范围较大,l趾体瘀斑,l呈于性黑死;伴间歇性踱行,l静息痛,l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l抬高苍白试验阳性。
3.肌腱变性坏死型(筋疽):i足趾、i跖、i跟及小腿等处肌腱、i筋膜肿胀、i变性、i湿性坏死,l继发感染形成窦道、i穿通性溃疡,l肢端无明显缺血体征,l动脉搏动可正常。
4.末梢神经变性麻痹型:i足趾跖麻木或疼痛、i发冷或灼热或伴游走性或放射性疼痛,l感觉障碍,l肢端无明显缺血体征。
5.趾跖骨变性萎缩型:i趾骨吸收,l萎缩畸形,l肢端无明显缺血体征。
上述五种临床类型可同时并见或相继发生,l但多以某一种病理改变为主。其中最多见的类型为肌腱变性坏死症类型,l其发病过程急骤,l截肢率、i病死率高,l但是若能及早诊断,l采用正确处理方法,l其临床疗效亦甚佳。
(二)DF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的诊断与治疗
1.筋疽病症的命名:i在大量DF临床观察中,l笔者发现了DF非缺血性的肌腱变性坏死所引发坏疽的病例,l并系统观察治疗了143例,l其发病过程及主要病理机制完全不同于缺血性坏疽;病理改变具有特异性;治疗和预防方法也迥异予以改善血供为主的传统疗法。因此,l有必要将此种类型郑重提出。中医称肌腱为“筋”,l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思路,l故将本病症命名为“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
2.筋疽的临床诊断标准:i
(1)基本条件:i①有糖尿病史,l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者。②患肢无明显缺血症状、i体征,l即患足无苍白、i紫绀及厥冷,l皮温无改变或较健侧升高;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存在,l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流速正常;无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等;抬高苍白试验阴性。
(2)临床表现:i①早期:i趾体、i足背、i跖掌、i跟踝等处屈伸肌腱出现单个或多个局限性肿,l并有轻度胀感,l无硬结,l无明显压痛,l皮肤纹理无粗厚现象,l发展可缓可急,l不易酿脓。②中期:i患部可超常肿胀,l呈巨趾、i巨跖状,l肿胀呈实性,l张力较高,l无波动感,l皮肤无明显潮红及橘皮样变。③后期:i局部肿胀呈现炎性反应,l红肿灼热明显,l中心部位出现皮损坏死,l皮下有棕色血性稀薄分泌物渗出聚积,l伴腐败性秽臭气;破溃后极少见黄稠脓性分泌物,l周围组织肿胀亦不减退,l病变肌腱腐化形成单个窦道,l或向周围蔓延形成多个穿通性溃疡。④肌腱改变:i病变部位可见不同程度的肌腱变性、i水肿、i坏死现象。近疮日的病变肌腱多分散成帚状,l腐化后形似败絮。沿创口探查,l深部肌腱失去银色光泽,l呈灰白色,l弹性、i柔韧性减退,l水肿增粗。
(3)实验室检查:i“三高”即白细胞升高,l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增高),l血糖居高不下。“三低”即白蛋白、i红细胞、i血红蛋白均呈降低趋势或下降较快。
(4)病理组织学特点:i①光镜病理检查:i变性坏死肌腱组织结构紊乱,l失去正常排列,l水肿明显,l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肌腱内微血管内膜增厚,l但管腔通畅;肌腱组织PAS染色呈强阳性。血管闭塞缺血性坏疽病变的肌腱结构整齐,l少见炎性细胞,l但血管腔阻塞。②电镜超微结构观察:i胶原纤维肿胀明显,l条带模糊,l大部分断裂、i破碎;腱细胞内质网扩张,l线粒体空泡变性,l甚者细胞膜破裂,l细胞器外溢;肌腱内有较多巨噬细胞和吞噬功能活跃的细胞,l以及胶原溶解现象。但小血管通畅,l内皮细胞完整。
(5)临床诊断要点:i①病足血供良好,l无明显缺血体征。②初期有局限性、i巨形、i实性肿胀(非化脓性感染)。③坏死肌腱导致足部溃疡、i形成窦道或溃疡呈穿通性,l伴弥漫性炎症,l病势急骤、i难以控制。④持续高血糖及低蛋白血症,l难以控制。⑤易诱发酮症酸中毒,l或易并发心、i脑、i肾等病变及胸腹水而危及生命。
(6)筋疽的临床分型:i①单纯型:i主要为肌腱变性坏死导致病足肿胀、i溃疡,l继发感染等,l而不伴缺血性损害。②混合型:i病足既有肌腱变性坏死所致溃疡,l又并发动脉硬化闭塞坏死病灶,l根据两者病情轻重的不同,l分为混合Ⅰ型与混合Ⅱ型。混合Ⅰ型:i主要以筋疽感染症发展为主要损害,l动脉硬化缺血症状较轻,l或处于慢性稳定状态。混合Ⅱ型:i主要为动脉硬化缺血症坏死与筋疽同时发展,l或者以前者为主。
(7)筋疽根据其病理发展过程可分为两期:i①急性发作期:i局部漫肿、i灼热,l初期呈窦性巨形肿胀,l逐渐皮下积液,l波动感明显,l切开或破溃后,l大量棕褐色稀薄、i秽臭液体溢出,l刨面及周围组织红肿,l病情发展急骤,l可迅速累及全足及小腿,l并出现明显炎症反应。②好转恢复期:i经彻底清创,l祛除变性腐败肌腱,l结合中医药疗法后,l局部坏死肌腱脱净,l肿胀消退,l肉芽生长,l色泽红润,l创面、i窦道逐渐愈合。
(8)根据筋疽局部与全身症状,l综合病情轻重,l可分为四个临床程度类型;①轻度筋疽:i患足坏死局限于趾体,l未及趾跖关节,l无严重感染,l或有肢体动脉搏动减退(混合Ⅰ型),l但无明显缺血体征;无严重并发症(如高热、i电解质紊乱、i贫血、i低蛋白血症等),l亦无心、i脑、i肾等重要器官损害。②中度筋疽:i病足坏死累及趾跖关节以上,l但未超过前跖1/2处,l伴有明显感染,l红肿明显;或伴肢体慢性轻度缺血(混合Ⅰ型),l但无急性缺血性坏死表现,l全身伴有发热、i轻度贫血、i低蛋白血症等症状,l或有一个重要脏器损害,l但无急性功能衰竭者。③重度筋疽:i病足坏死范围超过前半跖,l局部高度巨趾、i巨跖性肿胀,l灼热,l伴秽臭气,l或有多个穿通性溃破口,l或有肢体动脉闭塞性、i急性缺血症(混合Ⅱ型)。病足发绀,l苍白显著,l进行性干性坏死,l静息痛剧烈。全身伴高热、i贫血、i电解质紊乱,l重症低蛋白血症或有2个以上重要脏器损害,l尚无急性功能衰竭者。④脏衰型筋疽:i有一个以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如急性心衰、i急性肾衰、i急性脑梗昏迷等),l或有严重的高血糖、i酮症酸中毒昏迷、i电解质紊乱等。病足可有任何程度坏疽。上述轻、i中、i重3型,l是以局部坏死范围为主,l结合全身并发症而划分,l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l多以外科手段处理。脏衰型筋疽是糖尿病晚期重要脏器在严重损害基础上发生急性衰竭,l生命受到威胁,l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
3.筋疽的治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