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2005年修订)

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

1.临床表现11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l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l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1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分,l持续5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1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l指Apgar评分lmin≤3分,l并延续至5min时仍≤5分,l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117.0。

(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l并持续至24h以上,l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i嗜睡、i昏迷),l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l原始反射异常(吸吮、i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l病重时可有惊厥,l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i瞳孔改变、i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4)排除电解质紊乱、i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l以及宫内感染、i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2.辅助检查11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的神经病理类型,l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l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1)脑电图:i在出生后1周内检查。表现为脑电活动延迟(落后于实际胎龄),l异常放电,l缺乏变异,l背景活动异常(以低电压和爆发抑制为主)等。有条件时,l可在出生早期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连续监测.与常规脑电图相比,l具有经济、i简便、i有效和可连续监测等优点。

(2)B超:i可在HIE病程早期(72h内)开始检查,l有助于了解脑水肿、i脑室内出血、i基底核、i丘脑,l损伤和脑动脉梗死等HIE的病变类型。脑水肿时,l可见脑实质不同程度的回声增强,l结构模糊,l脑室变窄或消失,l严重时脑动脉搏动减弱;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l显示为双侧对称性强回声;脑梗死早期,l表现为相应动脉供血区呈强回声,l数周后梗死部位可出现脑萎缩及低回声囊腔。B超具有可床旁动态检查、i无放射线损害、i费用低廉等优点。但需有经验者操作。

(3)CT:i待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检查,l一般以生后4~7天为宜。脑水肿时,l可见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影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呈双侧对称性高密度影:i脑梗死表现为相应供血区呈低密度影。有病变者3-4周后宜复查。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过程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CT图像清晰,l价格适中。但不能做床旁检查,l且有一定量的放射线。

(4)MRI:i对HIE病变性质与程度评价方面优于CT,l对矢状旁区和基底核损伤的诊断尤为敏感,l有条件时可进行检查。常规采用T1WI,l脑水肿时可见脑实质呈弥漫性高信号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呈双侧对称性高信号;脑梗死表现为相应动脉供血区呈低信号;矢状旁区损伤时皮质呈高信号、i皮质下白质呈低信号。弥散成像(DWI)所需时间短,1对缺血脑组织的诊断更敏感,l病灶在生后第l天即可显示为高信号。MRI可多轴面成像、i分辨率高、i无放射线损害。但检查所需时间长、i噪声大、i检查费用高。

3.临床分度11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l症状可逐渐加重,l一般于72h达高峰,l随后逐渐好转,l严重者病情可恶化。临床应对出生3天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l并给予分度。HIE的临床分度见表1-6。

表1-611HIE临床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