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3年11昆明
诊断
(一)易感因素
1.母亲的病史11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i绒毛膜羊膜炎等),l母亲产道特殊细菌的定植,l如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i淋球菌等。
2.产科因素1111胎膜早破,l产程延长,l羊水混浊或发臭,l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l产前、i产时侵人性检查等。
3.胎儿或新生儿因素11多胎,l宫内窘迫,l早产儿、i小于胎龄儿,l长期动静脉置管,l气管插管,l外科手术,l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i挤乳房、i挤痈、i疖等,l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脐部、i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病因。
(二)病原菌
我国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l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l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或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G-)菌较常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G-1菌如铜绿假单胞菌、i肺炎克雷伯杆菌、i沙雷菌等多见。
(三)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①体温改变:i可有发热或低体温。
②少吃、i少哭、i少动、i面色欠佳、i四肢凉、i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③黄疸:i有时是败血症的唯一表现,l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④休克表现:i四肢冰凉,l伴花斑,l股动脉搏动减弱,l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l血压降低,l严重时可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各系统表现
①皮肤、i黏膜:i硬肿症,l皮下坏疽,l脓疱疮,l脐周或其他部位蜂窝织炎,l甲床感染,l皮肤烧灼伤,l瘀斑、i瘀点,l口腔黏膜有挑割损伤。
② 消化系统:i厌食、i腹胀、i呕吐、i腹泻,l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l后期可出现肝脾肿大。
③ 呼吸系统:i气促、i发绀、i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④中枢神经系统:i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嗜睡、i激惹、i惊厥、i前囟张力及四肢肌张力增高等。
⑤心血管系统:i感染性心内膜炎、i感染性休克。
⑥血液系统:i可合并血小板减少、i出血倾向。
⑦泌尿系统感染。
⑧其他:i骨关节化脓性炎症、i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等。
(四)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
①细菌培养:i1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l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l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做L型细菌培养。怀疑产前感染者,l生后1h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l或涂片革兰染色找多核细胞和胞内细菌。必要时可取清洁尿培养。脑脊液、i感染的脐部、i浆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导管头均应送培养。
②病原菌抗原及1DNA检测:i1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l对1GBS和大肠杆菌K1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l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l对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i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l以协助早期诊断。
2.非特异性检查
①白细胞(WBC)计数:i出生12h以后釆血结果较为可靠。WBC减少(<5×109/1L),l或WBC增多(1≤13天者WBC)>25×109/L;>13天者WBC1>120×109/L)。
②白细胞分类:i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1neutrophils,lI/T)1≥0.16。
③C反应蛋白(CRP):i为急性蛋白中较为普遍开展且比较灵敏的项目,l炎症发生6~8h后即可升高,l≥18μg/ml(末梢血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前降钙素(PCT)或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
④血小板1≤1100×109/L。
⑤微量血沉1≥15mm/1h。
(五)诊断标准
1.确定诊断
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i
①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②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l则必须与另次(份)血、i或无菌体腔内、i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2.临床诊断
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i
① 非特异性检查1≥12条。
② 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