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111980年11北京;1983年11西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
(一)病原学诊断依据
1.自患儿粪便、i咽拭子分离出病毒,l且在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下降4倍以上;或因分离到的病毒接种动物能产生心肌炎。
2.自患儿心包穿刺液或血液分离出病毒。
3.患儿死后自其心包、i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二)临床诊断依据
1.主要指标
(1)急、i慢恤心功能不全,l或心脑综合征。
(2)有奔马律、i心包摩擦音。
(3)心脏扩大。
(4)心电图示严重心律失常,l或明显ST—T改变,l或运动试验阳性。
2.次要指标
(1)发病同时或1-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i腹泻等病毒感染史。
(2)有明显乏力、i苍白、i多汗、i心悸、i气短、i胸闷、i头晕、i心前区痛、i手足凉、i足痛等症状,l至少两种;婴儿可有拒食、i发绀、i四肢凉、i双眼凝视等;新生儿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
(3)心尖区第一心音明显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
(4)心电图有轻度异常。
(5)病程早期可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i谷草转氨酶(GOT)或乳酸脱氢酶(LDH)增高,l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体(AHA或HRA)增高。
(三)确诊条件
1.具有主要指标两项,l或主要指标一项及次要指标两项者(都要求有心电图指标),l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2.同时具备病原学第三项之一者,l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l在发生心肌炎同时,l身体其他系统如有明显的病毒感染,1而无条件进行病毒学检查,l结合病史,1临床上可考虑心肌炎亦系病毒引起。
3.凡不具备以上条件,l但临床怀疑为心肌炎,l可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访。如有系统的动态变化,l亦可考虑为心肌炎,l或在随访中除外。
4.在考虑上述条件时,l应先排除下列疾病:i风湿性心肌炎、i中毒性心肌炎、i结核性心包炎、i先天性心脏病、i胶原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i原发性心肌病、i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i高原性心脏病、i克山病、i神经功能或电解质紊乱以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等。
(四)临床分期
主要根据病情变化分期,l病程长短仅作参考。
1.急性期11新发病,l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l病程多在6个月内。
2.恢复期11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l但尚未痊愈,l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3.慢性期11临床症状,l心电图和X线检查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1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的表现者,l病程多在1年以上。
4.后遗症期11患心肌炎时久,l临床已无明显症状,l但遗留较稳定的心电图异常,l如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i过早搏动及交界性心律等。
说明:i
①严重心律失常:i包括除频发或偶发及良性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Ⅱ度Ⅱ型以上的房室,l窦房,l完全左、i右和三束支传导阻滞。
②心电图轻度异常:i指除上项以外的心电图异常。
附1:i良性早搏诊断依据
1.无心脏病史,l常偶然发现。
2.临床无自觉症状,l活动如常,l心脏不大,l无器质性杂音。
3.早搏在夜间或休息时多,l活动后心率增快,l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
4.心电图示早搏呈单源性,l配对型,l无R落在T波上,l无其他心电图异常。
附2:i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依据
本病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l部分患儿可能有阳性家族史。诊断依据主要为:i
1.没有明确的病毒性心肌炎病史.。
2.排除其他心脏病,l如先天性心脏病、i风湿性心脏病、i遗传性代谢疾病,l继发性及地方性心肌病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可能。
3.具有下列各项中至少一项:i
1)心脏增大,l尤其是X线检查心影呈球形增大而无其他原因可寻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l未能发现其他心脏病者。
3)心电图S—T段和T波改变,l或有各种心律失常,l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4)有晕厥发作同时有心脏增大,l而无其他原因者。
5)体或肺循环动脉栓塞,l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诊断或鉴别诊断:i一般可根据病史、i体检、iX线、i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l必要时可造影。
附3:i原发性心內弹力纤维增生症诊断依据
1.早期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因呼吸道感染或肺炎诱发,l对洋地黄类药物虽然敏感,l但心力衰竭常较顽固,l反复加重,l极少数早期病例可无心力衰竭出现。
2.杂音较轻或无,l少数可有提示二尖辦关闭不全的Ⅲ级杂音。
3.X线检查显示心脏增大,l左心为王,l透视可见心搏减弱。
4.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除左心前导联电压增高外,l常伴左心前区T波呈缺血性倒置。极个别病例左心室肥厚不明显。心律不齐少见。
5.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