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二)

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111983年11西安

1983年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召开了第四次会议,l讨论修改了《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参考》1980年修订稿(中华儿科杂志,l1981,l19:i62)。现略加说明:i

1.关于病原学诊断依据,l因有的单位已开展心内膜活检工作,l可从活体得到心脏的病理、i病毒学材料,l不必单提“死后”。另外,l血液分离到病毒与心脏分离到病毒(高度相关)不同,l只能说明有病毒血症,l所以将原有的3条整理为2条:i“①自患儿心包穿刺液、i心包、i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到病毒或特异荧光抗体检查阳性。②自患儿粪便、i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出病毒,l且在疾病的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在主要指标中.心包炎是重要的诊断依据,l而心包炎除心包摩擦音外,l尚有其他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l且心包炎摩擦音并非每例都有,l存在时间也不长,l容易漏珍,l所以第2条“心包摩擦音”改为“心包炎表现”。

心肌炎临床多数属轻型,l中、i重型较少,l原来主要指标要求有“严重心律失常”,l此时,l传导阻滞要在Ⅱ度Ⅱ型以上,l当时考虑可避免将神经功能紊乱的传导阻滞误诊为心肌炎。但这样对轻型心肌炎容易漏诊。此项考虑在确诊条件中已明确“必须除外神经功能紊乱的心电图改变”,l除外后,l心电图示I度或Ⅱ度I型传导阻滞,l应作为心电图的主要指标,l故将原第4条“严重心律失常”改为“明显心律失常”,l包括除偶发及频发早搏以外的异位节律,l窦性停搏,lⅠ度以上房室、i窦房,l完全左或右和双、i三束支传导阻滞。

S一T改变过去叙述不明确,l现改为“除标准Ⅲ导联外的ST—T改变连续3天以上或运动试验阳性”。

3.确诊条件中,l应除外的疾病增加了“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和良性早搏”,l因前者近来各地多有发生,l需要和心肌炎鉴别,l良性早搏很常见,l有的误诊为心肌炎。

4.临床分期方面,l常见一些患儿病程拖长,l常在感冒后症状反复或心电图改变重新出现,l病情迁延不愈,l但心功能尚能维持,l故增加迁延期,l而将反复心衰,l病情活动的重病患者保留为慢性期,l比较切合实际情况,l也可减少一些家长的思想负担。后遗症应是病已稳定不变留下的,l不是病的一个期,l而是后遗症,l所以去掉后遗症期,l而将第3、i4条改为:i“③迁延期:i临床反复出现,l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l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表现者,l病程多在一年以上。④慢性期:i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l病程在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