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腹泻病

中华儿科学会传染消化学组

1992年4月11北京

腹泻病是我国常见病,l尤其在儿科。为此,l卫生部防疫司委托中华儿科学会传染消化学组。于今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研讨会,l全国有关大专院校及从事腹泻病临床工作的专家与来自14个省市的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方案是由与会专家参考WHO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l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研讨制定的,l应用于教学与医疗实践,l以提高我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水平,l加快实现腹泻病控制规划的奋斗目标。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l常危害小儿健康,l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目前我国有关腹泻的诊断名称、i治疗方法还存在许多问题,l因此,l继1982年石家庄会议后,l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诊断

在明确病因之前,l统称为腹泻病。

1.诊断依据

(1)粪便性状有改变,l呈稀便、i水样便、i黏液便或脓血便.

(2)排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2.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i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i病程在2个月以上。

3.病情分类

(1)轻型:i无脱水、i无中毒症状。

(2)中型:i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i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i精神萎靡、i嗜睡、i面色苍白、i高热或体温不升、i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4.临床分类(图3-1)

图3-111腹泻的临床分类

5.病因学诊断

(1)感染性腹泻病。

1)急性肠炎可根据粪便性状、i粪便镜检、i流行季节及发病年龄估计最可能的病原,l以作为用药的参考依据。2岁以内的婴幼儿,l腹泻水样便,l发生在秋冬季,l有流行性,l多为轮状病毒感染;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性大。如吐泻不止、i水样便或米汤样便,l迅速出现脱水酸中毒者,l要考虑霍乱。如为黏液便或脓血便,l伴里急后重,l可考虑为细菌性痢疾,l或其他侵袭性细菌感染(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l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如血多,l脓少,l呈果酱样粪便,l多为阿米巴痢疾。

2)有条件者应进行病原学检查,l如细菌、i病毒、i真菌、i原虫等。

(2)非感染性腹泻病:i根据病史、i症状及检查分析,l诊断为食饵性、i症状性、i过敏性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i糖原性腹泻病等。

6.脱水的评估(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