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1987年4月1成都
本病发生急、i流行面广、i进展快、i症状重。
(一)流行病学
1.暴发和广泛流行,l短期内发病者突然增多。
2.流行季节:i我国南方多在夏秋季,l以6—9月份为多;北方多在冬春季,l以1—3月份为多。
3.发病年龄;多在2岁内。但大面积流行时,l可有少数3—4岁或个别更大儿童发生。
(二)病原
尚不很明确,l每次流行不一定是相同病原。但根据1975年广东汕头地区流行时双份血清43%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升高,l1976年北京怀柔县流行及1986年山西运城地区流行,l均证明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要病原。流行时需作以下检查:i
1.对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床边接种,l并立即送往实验室作病毒分离或免疫荧光抗体检查,l以证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其他病毒。
2.采用患儿双份血清,l检查特异抗体升高情况,l尤应注意呼吸道合胞病毒。得不到双份血清者,l可以用病初单份血清进行特异性IgM测定。
3.采取人群抗体,l包括一部分成人血清,l进行抗体调查。
(三)临床
1.临床诊断本病潜伏期约1—4天,l临床上呈典型或不典型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经过,l即于短暂前驱期(可有发热、i微咳、i打喷嚏、i流鼻涕等症状)后,l进入喘憋期。此期以喘憋和发作性喘憋加重为特征。可出现咳嗽、i鼻翼扇动、i呼吸急促、i心率增快。重者极端烦躁、i面色灰白、i口唇及指趾发绀,l三凹征明显。肺部叩诊呈过清音,l听诊有哮鸣音及小湿啰音。在极重的发作性喘憋情况下,l甚至听不到呼吸音、i哮鸣音及湿啰音。患儿呼吸及心率极度加速,l小婴儿严重者,l呼吸可达80次/分,l心率200次/分以上。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炎或斑片状阴影、i肺气肿。多数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l少数轻度增高;本病发热多在37.5℃—39.5℃但亦有37.5℃以下或高热者。
2.分型
(1)普通型:i喘憋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短。
(2)重型:i喘憋重,l反复发作性喘憋加重,l持续时间长,l有的患儿可疑似心力衰竭。
(3)极重型:i发作性喘憋加重不易缓解,l并发心力衰竭、i呼吸衰竭,l少数患儿还可出现腹胀、i胃肠道出血等。
3.病程一般发病2—4天后发作性喘憋缓解,l咳喘及其他症状逐渐好转,l整个病程约4—7天。重者在喘憋期发现并发症,l少数患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