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种类繁多,l可进一步分为以下5大类:i
(一)先天性肌病
包括中心轴空病、i线粒体(杆状体)肌病、i肌管性肌病、i肌纤维类型失调和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等。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共同表现为生后即出现全身肌张力低下,l轻者行走不稳,l重者全身松软呼吸困难而死亡。常伴先天性骨发育异常如高腭弓、i髋关节脱位等。肌活检电镜和组化检查可助诊断。
(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这是一组病理基因作用下,l于生后一定年龄期出现特定部位的进行性肌萎缩和无力的疾病。其中以Duehenne型(轻型者称Becker型)最常见,l乃因Xp21染色体上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突变所致,l属X–连锁隐性遗传病,l一般是男性患病,l女性携带突变基因。然而,l实际上仅2/3患者的病变基因来自母亲,l另1/3患者是自身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突变,l此类患儿母亲不携带该突变基因,l与患儿的发病无关。临床以腓肠肌假性肥大和血清CPK显著增高为特征。一般生后早期即有运动发育落后史,l5岁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下、i上肢体肌无力和萎缩,l10岁后失去站立能力,l20~30岁前死亡.BMD症状较轻,l可能存活到40岁后。由于髋带肌无力,lGower征阳性。光镜下可见肌细胞变性坏死。根据腓肠肌假性肥大和血清CPK数十、i数百倍增高等特点,l本病诊断无困难,l有条件者作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突变或缺失相关检查。主要病理是肌纤维广泛变性坏死,l由于ALT或AST等转氨酶同样存在于肌肉细胞中,l血清中除CPK增高,l常同时有血清转氨酶增高,l切勿将其误判为“肝炎”或“合并肝炎”。其他类型肌营养不良,l如肱一腓骨肌营养不良、i面肩肱肌营养不良及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等,l大多在年长儿或青年期发病,l多数患者血清肌酶轻度增高,l肌活检可证实其诊断。
(三)肌强直性肌病
由一组表现类似的遗传性肌病组成,l均有肌强直表现。随意肌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叩击肌肉可诱发肌强直,lEMG呈特征性强直性肌放电,l支持本病诊断。临床主要有2种类型,l年长儿多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1dystrophy,lMD),l又可以分为1MDl和MD2,l前者最常见,l是位于19q13.2-19q13.3编码肌强直蛋白激酶的基因突变导致,l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包括骨骼肌,l平滑肌以及脑、i眼、i心脏等多系统受累。同时还可见白内障、i睾丸萎缩、i智力低下等。婴儿期主要是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1congenita),l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l常伴有全身性肌肥大。
(四)炎性肌病
与成人患者不同,l儿科主要表现为皮肌炎。而很少多发性肌炎。多数学者认定的皮肌炎诊断标准包括:i①特征性皮损;包括上眼睑紫红色斑、i面部蝶形红斑、i颈部和上胸部“V”形红斑等。②近端肌肉和颈屈肌对称性无力。③血清肌酶增高。④肌活检肌炎改变。⑤肌电图异常,l呈肌病电位,l但部分患儿可出现失神经电位。当缺少典型皮疹。仅有其余4项时可考虑多发性肌炎诊断。近年,l有人主张以肌肉MRI扫描确认肌肉中炎性病灶以支持本病诊断,l或协助活检定位。
(五)代谢性肌病
因遗传性酶缺陷导致肌肉能量代谢障碍,l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糖原/葡萄糖或脂代谢肌病、i线粒体肌病以及呼吸链肌病等。轻者仅有肌痛,l易疲劳,l重者全身松软。肌活检组化染色能对各种酶缺陷做出区分。对可疑病例作尿筛查可以提高检出率。
引自:i
Thorburn1DR.Dahl1HH.2001.Mitochondrial1disorders:i.genetics,lcounseling,lprenatal1diagnosis1and1reproductive1options.Am1J1Med1Genet,l106(1):i102~114
Wedderburn1LR.Li1CK.2004.Paediatric1idiopathic1inflammatory1muscle1disease.Best1Pract1Res1Clin1Rheumatol,l18(3):i34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