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小儿麻痹症的流行主要集中于二战结束后的10年,l而通常其康复后20~40年才会发生PPS,l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PPS的相关统计和研究。PPS的诊断标准最先是由Mulder于1972年提出:i①既往有急性小儿麻痹症病史,l残留有运动神经元功能丧失(这些可通过临床病史、i神经检查或肌电图检查获得)。②急性小儿麻痹症症状恢复后神经功能稳定时间保持在15年以上。③逐渐出现新的症状如肌肉无力、i萎缩、i疲劳等。④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之后许多学者在总结PPS患者症状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诊断标准。Halstead等对Mulder的诊断标准做了修改,l认为PPS的诊断标准应为:i①通过临床病史、i查体和肌电图检查可以确诊既往有麻痹型小儿麻痹症病史。②在急性小儿麻痹症发作后至少有20年的。临床功能稳定期。③逐渐或突然出现的肌肉变弱,l可以伴有其他体征如疲劳、i肌肉和关节疼痛、i呼吸功能不全及肌肉萎缩等。④肌电图表现与急性失神经和慢性神经再支配相符合。⑤排除其他神经或矫形外科疾病。
Aurlien等对PPS诊断标准的合理性提出疑问,l认为在缺少局部肌肉萎缩或其他客观失神经体征的情况下,l既往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患者中大约90%的后期症状与PPS没有直接联系,l那些肌肉骨骼疾病或者其他不相关的疾病,l如下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PPS。Brqno等研究认为,l神经损伤和肌肉萎缩在那些非麻痹性小儿麻痹症患者中也比较常见,l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迟发性肌肉萎缩和无力在非麻痹性小儿麻痹症患者中占了14%~42%。因此,l他们建议临床医生不需要麻痹性小儿麻痹症的病史,l如有失神经的肌电图表现和新出现肌肉变弱、i肌萎缩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1PPS。Rekand等提出临床上即使没有出现肌肉变弱症状,l小儿麻痹后遗症最终也可能会发展为PPS。
引自:i
Aurlien1D,lStrandjord1RE.Hegland.1999.Acta1Neurol1Scand,l100(2):i76~80
Halstead1LS.Silver1JK.2000.Am1j1Phys1Med1Rehabil,l79(1):i13~18
RekandT,lKarlsen1B,lLangeland1N1et1al。2002.Arch1Phys1Med1Rehabil.83(4):i5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