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15990—19951.诊断原则1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i体征、i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l进行综合分析,l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2.诊断标准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i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l生活中的密切接触,l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i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l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i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志物检测:i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
F.病理组织学特点:i如鉴别诊断需要,l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l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i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l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i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i疑似病例+E。
2)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i持续1周以上的明显乏力、i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l肝肿大,l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iALT升高,l血清胆红素(BID大于17.1μmol/L(大于l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志物检测:i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F.病理组织学特点:i如鉴别诊断需要,l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l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i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1。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l如无急性乙肝史,l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l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l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志物检测:i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i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i可有肝病面容、i肝掌、i蜘蛛痣、i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l血浆白蛋白降低,lA/G蛋白比例失常,l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志物检测:i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l确诊须借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iA+B+C+D。
确诊病例:i疑似病例+E或D+E。
(4)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1)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l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i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l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l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志物检测:i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l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i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l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i1)+2)+3)。
确诊病例:i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亚急性重型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l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l出现意识障碍(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l同时黄疸迅速升高,l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l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每天上升>17.1/μmol/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HBV标志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i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i1)+2)。
确诊病例:i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慢性重型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l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1)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l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l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i血清胆红素升高,l以直接胆红素为主,l碱性磷酸酶、iγ-GT、i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志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i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l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iA+B+C。确诊病例:i疑似病例+D或疑似病例+D+E。
(2)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肝硬化活动期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iALT升高,l血清胆红素升高,l血清白蛋白降低,lA/G比例倒置,l广球蛋白增高。血小板、i白细胞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i必要时做,l详见附录B。
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l但ALT持续正常。
附录B:i
(附录A略)
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标准。
1.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组织学改变。
(1)炎症改变:i主要浸润细胞如淋巴细胞、i单核细胞、i浆细胞和组织细胞。
1)间质內炎症:i炎症细胞存在于汇管区或新形成的纤维间隔区,l大量淋巴细胞浸润,l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
2)实质內炎症:i坏死灶內可见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l并可见淋巴细胞和肝细胞密切接触,l甚至进入肝细胞内。
(2)坏死性改变。
1)单个肝细胞坏死:i细胞呈凝固性坏死,l最后形成嗜酸性小体。
2)灶性坏死:i小群肝细胞呈溶解性坏死,l有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l伴有或不伴有网织支架的塌陷,l随之枯否细胞增生,l并吞并细胞碎片。
3)碎屑状坏死:i肝细胞坏死发生肝实质和间质交界处,l当坏死发生于汇管区,l同时伴有界板破坏,l称为门脉周围碎屑状坏死。若坏死发生于新形成的间隔和肝实质交界面。则称为间隔周围碎屑状坏死。在坏死灶內肝细胞呈碎片状或相互解离,l炎症细胞可侵入肝细胞內,l并可见肝细胞被淋巴细胞包围而相互分离,l这种被隔离而存活的肝细胞有时形成腺样结构,l被胶原纤维所包绕。
4)桥形坏死:i两个碎屑状坏死灶相互融合,l或碎屑状坏死灶和小叶中央坏死灶相融合,l则称为桥形坏死。
5)多小叶坏死:i坏死范围累及多个小叶。
(3)其他肝实质的改变。
1)肝细胞水肿,l疏松,l气球样变及嗜酸性变。
2)肝细胞內及毛细胆管內淤胆。
3)肝细胞再生,l表现为肝细胞及胞核大小不一,l出现双技及多技细胞和双层肝细胞索形成。
4)毛玻璃细胞:i胞浆内有淡染的均质性结构,l呈弥漫型,l包涵体型或膜型分布多见于慢性肝炎及HBsAg携带者。
(4)胆管改变:i小胆管再生,l偶见胆管上皮肿胀及气球样变。
(5)纤维化及间隔形成。
1)主动性间隔:i由于碎屑状坏死后,l纤维组织增生并向小叶内伸入,l呈楔形,l伴多量炎症细胞的浸润。
2)被动性间隔:i由于肝细胞坏死,l网织支架塌陷纤维化而形成,l炎症浸润很轻微,l间隔和肝实质界限较清楚。
2.病毒性肝炎组织学诊断标准。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i肝细胞肿胀,l气球样变,l胞浆染色变浅,l胞梭浓缩,l嗜酸性变性,l嗜酸小体形成,l胞柱空泡变性,l或按溶解,l肝细胞灶性坏死与再生。汇管区有大单核与淋巴细胞浸润,l肝血窦壁枯否细胞增生。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变与急性黄疸型相似,l但程度较轻。
(2)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分3类:i
A.慢性小叶性肝炎:i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l门脉区的改变不明显。
B.慢性间隔性肝炎:i小叶內炎性反应及变性坏死轻微,l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屯伸展形成间隔.间隔内炎症细胞很少,l不形成假小叶。
C.慢性门脉性肝炎;肝实质变性及坏死病变较轻,l有少数点状坏死。偶見嗜酸性体,l门脉区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l致使门脉区增大,l但井无界板破坏或碎屑样坏死。
2)慢性活动性肝炎。
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l小叶內病变,l包括点状和(或)灶性坏死,l甚或灶性融合性坏死,l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
慢性活动性肝炎分3类;
A.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i符合本型基本特征,l但病变较轻。
B.中型慢性活动性肝炎:i有广泛的碎屑状坏死及主动性间隔形成,l肝实质变性及坏死严重,l可见桥形坏死及被动性间隔形成,l但多数小叶结构仍可辨认。
C.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i桥形坏死范围更广泛,l可累及多数小叶并破坏小叶完整性。
(3)淤胆型肝炎
病理组织学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l并有毛细胆管內胆栓形成,l该细胞內胆色素滞留。肝细胞內出现小点状颗粒,l汇管区有小胆管扩张及申性白细胞浸润等。
(4)肝硬化
1)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同时伴有碎屑状坏死,l碎屑状坏死可以存在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和肝实质交界处,l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2)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的纤维间隔內炎症细胞很少,l间质和实质界线很清楚、i
(5)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A.急性水肿性重型肝炎:i严重的弥漫性肝细胞肿胀,l胞膜明显,l胞浆淡染或近似透明,l细胞相互挤压呈多边形、i类似植物细胞。小叶结构紊乱,l小叶中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l肿胀的肝细胞间有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
B.急性坏死性重型肝炎:i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l谊处的肝细胞消失,l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l有中性、i单核、i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l部分残存的网状结构申可见小胆管淤胆。
2)亚急性重型肝炎:i可见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l网织支架塌陷,l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生的胆管和淤胆,l残存的肝细胞增生咸团,l呈假小叶样结构。
3)慢性重型肝炎:i在慢性肝病变的背景上,l有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者(即慢性陈旧性病变,l如慢活肝、i肝硬化病变的背景有新鲜大块或亚大块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