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111977年7月(一)流行病学特点
(1)明显季节性:i流行年的流行季节为7~10月份,l一般病例主要集中在8~9月份。
(2)年度波动性:i流行年间隔2年(1~3年),l流行年与非流行年发病率相差悬殊。
(3)病例分散性:i患者呈单个散在的分布。
(4)地区选择性:i平原多于山区(半山区),l农村多于城市,l低洼沿河可多于干燥地带。
(5)动物感受性;由于动物种类不同其感受性也不一致,l马、i猪可呈显性发病,l其他动物多隐性感染。
(6)儿童易感性,l儿童、i少年发病多于成年,l男多于女,l15岁以下发病占病例半数以上。
(二)临床症状
(1)起病急,l高热。
(2)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i呕吐等。
(3)脑膜刺激症状及嗜睡、i烦躁、i昏迷、i惊厥等。
(4)运动障碍。
(5)反射异常。
(三)临床分期
初期:i指起病到高峰阶段(3~4天),l以发热、i呕吐、i嗜睡为主。
极期:i指体温达高峰的持续阶段(3~7天)。持续高热,l意识障碍加深,l重度昏迷、i抽搐,l甚至呼吸衰竭。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l常出现锥体束征和锥体外系征。
恢复期:i指极期过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阶段。多数病人逐渐恢复健康、i部分严重病例恢复较慢,l个别表现为低热、i多汗、i失语、i瘫痪、i吞咽困难或痴呆等,l经积极治疗处理,l可在6个月内恢复。
后遗症期;恢复期症状超过6个月尚未完全恢复者。
(四)实验检查
(1)白细胞:i多在(10~20)×lO9/L,l早期多核高于单核,l后期单核高于多核。
(2)脊髓液:i无色、i透明。压力多高于正常,l细胞多在(11~200)1×lO6/L,1少数可超过500×lO6/L,l蛋白轻度增高,l潘氏试验阳性(+~++)。糖、i氯化物正常。
诊断时需要根据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l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方可确诊。
(五)临床分型
轻型:i体温38~39℃左右,l头痛,l呕吐,l意识清楚或嗜睡。一般不抽搐,l多在5~6天内恢复,l无后遗症。
普通型:i发热39℃左右,l多持续4~5天以上,l头痛、i呕吐、i反应迟钝,l半昏迷或短暂昏迷,l偶有惊厥,l浅反射消失,l腱反射亢进或消失,l有脑膜刺激征,l多在7~9天恢复。愈后多无后遗症。
重型:i体温持续在40~41℃以上。烦躁、i呕吐、i昏迷,l反复惊厥,l深、i浅反射多消失,l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多在10天左右进入恢复期,l少数留有后遗症。
极重型:i体温多在41℃以上,l起病急骤。发展迅速,l呈深昏迷,l持续抽搐,l多伴有呼吸衰竭,l恢复期多有神经或精神症状,l病死率高,l可留有后遗症。
在病程中注意不同型别向重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