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

[M][B]卫生部[83]卫防急字第388号

早期诊断[/B][/M]

早发现、i早诊断和早治疗,l是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早期发现疑似流脑的病人,l及时采取隔离措施,l并投以全程足量的药物治疗,l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1)在流行季节及流行地区如发现有突然发热,l全身不适、i头痛、i咽痛、i咳嗽、i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的患者,l应作为疑似流脑的病人,l并注意观察其症状的发展,l当发现有典型的皮肤、i黏膜出血点,l即可诊为流脑。

(2)注意2岁以内的浆儿患者与其他年龄有所不同,l发热可不明显,l常表现为易受惊、i哭闹不安、i高声尖叫、i拒乳、i呕吐、i眼球发直、i惊厥等,l前囟不一定膨隆,l紧张,l脑膜刺激症不一定出现,l要仔细检查皮肤,l黏膜出血点。

(3)在流行季节,l对无其他理由可解释的精神萎靡,l嗜睡,l面色苍白,l皮肤发花,l肢端发冷的病人应密切观察,l如为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者,l在短期内易发展为暴发型循环衰竭的病例。

诊断

(一)普通型

1.急性起病,l发热、i头痛、i烦躁,l伴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l大多数病人皮肤有出血点,l散在分布于躯干、i四肢,l初为红色斑丘疹,l迅速转变为大小不等,l边沿不整呈星状暗红色有出血点,l也可出现于眼结膜、i口腔黏膜。

2.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时,l常可出现剧烈头痛,l喷射性呕吐,l精神萎靡,l嗜睡、i烦躁谵妄,l儿童可有惊厥,l并有颈部抵抗(2岁以下儿童可不明显),l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3.在整个病程中呼吸、i脉搏、i血压均正常,l神志清楚。

(二)暴发型

1.休克型(循环衰竭型):i休克多在发病后24h左右发生,l病情进展多迅速。

(1)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i表现为高热(有时体温不高或低于正常),l精神极度萎靡,l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l有时有惊厥。

(2)迅速增多的皮肤出血点或淤斑,l可融合成片甚至坏死。

(3)循环衰竭的症状:i轻症为面色苍白,l肢端发凉,l唇周或指、i趾轻度发绀(并非因脱水或寒冷所致),l血压轻度下降或明显波动,l脉搏增快但尚有力,l尿量略少,l眼底动脉轻度痉挛。重症为面色苍灰、i肢端厥冷或湿冷、i(接近膝肘关节),l皮肤发花,l唇周及指、i趾明显紫绀,l脉搏细速,l心音低钝或出现奔马律,l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l脉压小(≤20mmHg)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l眼底动脉明显痉挛。

2.脑膜脑炎型11常于病后1~2天内出现下述表现:i

(1)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i表现为高热,l面色苍白,l表情呆滞,l眼珠凝视。

(2)有脑膜刺激征,l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l昏迷时脑膜刺激可消失。

(3)颅内压增高的表现:i脑水肿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l亦有轻症及重的不同发展阶段,l主要包括以下表现:i

1)剧烈难忍的头痛,l躁动或狂躁,l可有多次喷射性呕吐,l面色迅速呈苍灰色。

2)意识障碍急剧加深,l呈浅昏迷或深昏迷,l可有频繁或持续的惊厥。

3)肌张力增强,l表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肢体强直。

4)血压明显增高,l脉压可增大。

5)瞳孔早期忽大忽小,l边沿可不整,l发展为大小不等(小脑幕切迹疝时)或两侧扩大(枕骨大孔疝时)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常凝视,l固定多向下呈落日状,l可见眼球震颤,l眼睑下垂。跟底动脉痉挛,l迂曲,l罕见视乳头明显水肿或消失。

6)中枢性呼吸衰竭是脑疝的表现之一。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呼吸节律不整。发生枕骨大孔疝时,l呼吸节律的变化发展甚速,l呼吸可骤停。

3.混合型11兼有上述两型的表现者。

实验室检查

(1)血象:i外周血的自细胞计数多在(10~20)×109/L以上,l中性多核白细胞多占80%以上。

(2)脑脊液检查所见:i早期外观多清亮,l约12~24h混浊或脓样,l白细胞计数在0.5×109/L以上I甚至超过10×109/L,l以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l蛋白量增高,l糖量降低(静脉点滴输入葡萄糖时,l脑脊液中糖量低于当时血糖量的40%)。涂片检查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l细菌培养可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l要注意及时检查(涂片及培养)以免细菌自溶。经过不规则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l脑脊液检查结果常不典型,l涂片及培养常阴性。

(3)皮肤出血点涂片检查;选中等大小、i色泽较暗的皮肤出血点,l经用酒精消毒干燥后,l以消毒针头较轻刺破出血点,l取少量血液及组织液作涂片,l在空气中干燥后染色寻找革兰阴性双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