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12004年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其临床特点是以肢体近端肌、i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i变性改变,l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l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l亦可伴发肿瘤。PM指无皮肤损害的肌炎,l伴皮疹的肌炎称DM。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l发病与病毒感染、i免疫异常、i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
(一)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
(1)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以及颈肌、i咽肌、i呼吸肌无力,l逐渐加重,l可伴肌痛。
(2)典型的皮疹。一些患者在病初皮疹仅出现在眼内眦及鼻梁两侧,l或有典型皮疹而无肌无力者应引起注意。
(3)PM/DM患者发热并不少见,l特别是并发肺部损害者。
2.辅助检查
(1)血清肌酶:i绝大多数患者在病程某一阶段可出现肌酶活性增高,l是诊断本病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之一。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i醛缩酶、i乳酸脱氢酶、i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i碳酸酐酶Ⅲ等,l其中以CK最敏感。CK有3种同工酶:iCK-MM、iCK-MB、i1CK-BB,l其中以CK-MM活性占95%~98%。肌酶活性的高低与肌炎的病情变化呈平行关系。可作为诊断、i疗效监测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2)肌红蛋白:i多数肌炎患者的血清中肌红蛋白水平增高,l且与病情呈平行关系,l有时先于CK升高。
(3)自身抗体:i①抗核抗体(ANA):iPM/DM中1ANA阳性率为20%~30%,l对肌炎诊断不具特异性。②抗Jo-1抗体是诊断PM/DM的标记性抗体,l阳性率为25%,l在合并有肺间质病变的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60%。
(4)肌电图:i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肌电图异常,l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即在肌肉松弛时出现纤颤波、i正锐波、i插入激惹及高频放电;在肌肉轻微收缩时出现短时限低电压多相运动电位;最大收缩时出现干扰相。
(5)肌肉病理改变:i①肌纤维间质、i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l其他有组织细胞、i浆细胞、i嗜酸性细胞、i多形核白细胞)浸润;②肌纤维破坏变性、i坏死、i萎缩,l肌横纹不清;③肌束间有纤维化,l肌细胞可有再生,l再生肌纤维嗜碱性,l核大呈空泡,l核仁明显;④血管内膜增生。皮肤病理改变无特异性。
(二)诊断标准
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l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
2.血清肌酶升高,l特别是CK升高。
3.肌电图异常。
4,l肌活检异常。
5.特征性皮肤损害。
具备上述1、i2、i3、i4者可确诊PN,l具备上述1~4项中的3项可能PN,l只具备2项为疑诊PM。具备第5条,l再加3项或4项可确诊为DM;第5条,l加上2项可能为DM,1第5条,l加上1项为可疑DM。
(三)鉴别诊断
1.运动神经元病11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l进行性肌萎缩,l无肌痛,l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损害。
2.重症肌无力11为全身弥漫性肌无力,l在进行性持久或反复运动后肌力明显下降,l血清肌酶、i肌活检正常,l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新斯的明试验有助诊断。
3.肌营养不良11肌无力从肢体远端开始,l无肌压痛,l有遗传家族史。
4.风湿性多肌痛11发病年龄常大于5岁,l表现为颈、i肩胛带及骨盆带等近端肌群疼痛、i乏力及僵硬,l血沉通常在50mm/lh以上。肌酶、i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正常,l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显著疗效。
5.感染性肌病11肌病与病毒、i细菌、i寄生虫感染相关,l表现为感染后出现肌痛、i肌无力。
6.内分泌异常所致肌病11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周期性瘫痪,l以双下肢乏力多见,l为对称性,l伴肌痛,l活动后加重,l发作时出现低血钾,l补钾后肌肉症状缓解:i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肌病,l主要表现为肌无力,l也可出现进行性肌萎缩,l常见为咀嚼肌、i胸锁乳突肌、i股四头肌及手部肌肉,l肌肉收缩后弛缓延长,l握拳后放松缓慢。
7.代谢性肌病11PM应与线粒体病、i嘌呤代谢紊乱、i脂代谢紊乱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等肌病相关激素所致肌病,l长期使用青霉胺引起的重症肌无力;乙醇、i氯喹(羟氯喹)、i可卡因、i秋水仙碱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