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佝偻病

卫生部111986年5月

1961年在黑龙江召开的全国儿童保健学术会议上制定了佝偻病的诊断标准,l以后在1977年和1980年两次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及1983年全国儿童保健学术会议做了修订。为便于开展防治工作,l现再修订如下。

(一)临床分度

佝偻病的主要病理是骨样组织增生、i骨基质钙化不良等骨骼变化。依据骨骼改变体征的程度可分为:i

1.轻度11可见颅骨软化、i囟门增大、i轻度的方颅、i串珠、i肋软骨沟等改变。

2.中度11可见典型的串珠、i手镯、i肋软骨沟,l轻度或中度的鸡胸、i漏斗胸、i“O”或“X”形腿,l也可有囟门晚闭、i出牙迟缓等明显的改变。

3.重度11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i鸡胸、i漏斗胸、i脊柱畸形、i“O”或“X”形腿,l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二)临床分期

本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依据年龄、i病史、i症状,l体征、iX线片及血生化检查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i激期)、i恢复期和后遗症。无条件作X线片及血生化检查者,l可只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初期11多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l如夜惊、i多汗、i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l同时可有轻度的骨骼改变体征。X线摄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i干骺端稍增宽。血生化改变轻微,l血钙、i血磷正常或稍低,l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激期11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i多汗、i烦躁不安等症状,l同时可有中度的骨骺改变体征。X线片摄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l干骺端增宽,l边缘不整呈云絮状,l毛刷状或杯口状,l骨骺软骨加宽。血钙、i血磷均降低,l碱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11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l症状消失,l体征逐渐减轻、i恢复。X线摄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i增宽、i密度加厚。血钙、i血磷、i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

4.后遗症11多见于3岁以后的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l症状消失,l骨骼改变不再进展。X线片及血生化检查正常,l仅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治愈标准:i症状已消失1~3个月,l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l观察3~6个月无变化。轻、i中度者一般不留后遗症,l重度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X线片及血生化检查正常,l或仅表现有临时钙化带增宽、i密度加厚。

(三)有关佝偻病症状和体征的说明

症状:i①夜惊:i经常于睡眠中惊跳,l或轻微刺激即惊醒并常常哭闹。②多汗:i头部经常出汗,l有酸臭味,l每睡必浸湿枕头,l与室温、i季节、i衣着等无关。③烦躁不安:i易兴奋,l爱哭闹,l好发脾气,l失去正常小儿的活泼性。

上述症状虽非本病特异症状,l但多见于佝偻病活动期,l如除外其他因素影响,l结合有轻度骨骼改变体征,l可作为早期诊断参考。

体征:i(1)颅骨软化。表现为囟门增大,l边缘变软,l或颞枕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力性软化(乒乓颅)。(2)方颅:i额骨、i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l头颅呈方形或鞍形。(3)出牙迟缓:i生后10个月未出牙。(4)囟门晚闭:i18个月后前囟仍未闭合。(5)枕秃:i因多汗刺激枕部经常摩擦形成环形脱发区。(6)串珠:i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l上下排列如串珠状。(7)肋软骨沟:i肋骨软化受膈肌牵拉向胸壁内陷形成横沟,l检查时以仰卧位为准。(8)鸡胸:i胸骨软化向前突出如“鸡胸”。(9)漏斗胸:i剑突内陷呈“漏斗”状。(10)脊柱畸形:i会坐者脊椎骨向后突起或明显侧弯,l检查时应注意体位以免误诊。(11)手镯:i腕部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12)下肢畸形:i会走者两下肢因重力牵拉形成“O”或“X”形腿。“O”形腿:i立位时两足靠拢,l查两膝关节距离,l3cm以下为轻度,l3~6cm为中度,l6cm以上为重度。“X”形腿:i立位时两膝关节靠拢,l查两踝之间距离,l轻、i中、i重度判定标准同“O”形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