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11992年9月1山西临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l于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l制定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的诊断、i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一年多来,l经讨论、i修改,l现整理发表于下,l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诊断特点及依据突出中西医结合特点,l除对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外,l必须进行纤维结肠镜、i病理活体组织检查、i全消化道钡透、i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等检查。根据1987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l对本病确诊应明确临床类型、i病情分度(轻、i中、i重)及分期(活动与静止)、i内镜分期及病变范围,l病理组织学类型。同时对某些较具特征性的病理变化,l纳入辨证分型的项目之中。其主要症状及黏膜病变分级见下表。
辨证分型(一)湿热内蕴型
(1)主证:i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里急后重。③舌苔黄腻。④脉滑数或濡数。
(2)次证:i①肛门灼热。②身热。③下腹坠痛或灼痛。④口苦,l口臭。⑤小便短赤。⑥肠黏膜充血糜烂及出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周边红肿,l表面布满脓性物。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第1项必备,l以下同)、i次证2项,l或主证第1项、i次证3项。
(二)脾胃虚弱型
(1)主证:i①腹泻便溏,l粪有黏液或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l胖或有齿痕,l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2)次证:i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表浅,l周边红肿不明显,l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l呈颗粒状。⑨D-木糖排泄率明显下降。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i次证2项,l或主证第1项、i次证3项。
(三)脾肾阳虚型
(1)主证:i①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②腰膝酸软。③食少纳差。④舌质淡,l胖或有齿痕,l苔白润。⑤脉沉细或尺弱。
(2)次证:i①五更泄或黎明前泻。②脐中腹痛,l喜温喜按。③形寒肢冷。④腹胀肠鸣。⑤少气懒言。⑥面色皓白。⑦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⑧肠黏膜溃疡表浅,l周边红肿不明显,l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⑨D-木糖排泄率降低。⑩尿17-羟、i尿17-酮降低。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i次证2项,l或主证第工项、i次证3项。
(四)肝郁脾虚型
(1)主证:i①腹痛则泻,l泻后痛减,l大便稀烂或黏液便。②腹泻前有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③胸胁胀闷。④舌质淡红,l苔薄白。⑤脉弦或弦细。
(2)次证:i①喜长叹息。②嗳气不爽。③食少腹胀。④矢气较频。⑤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轻度充血,l水肿,l或有少许黏液。⑥木糖排泄率正常或偏低。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i次证2项,l或主证第1项、i次证3项。
(五)阴血亏虚型
(1)主证;①大便秘结或粪带少量脓血。②排便困难。③午后低热。④失眠盗汗。⑤舌红少苔。⑥脉细数。
(2)次证:i①心烦易怒。②头晕目眩。③腹中隐隐灼痛。④神疲乏力。⑤肠黏膜无光泽,l血管显露。⑥肠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i次证2项,l或主证工项、i次证3项。
(六)气滞血瘀型
(1)主证:i①腹痛泻下脓血。血色紫暗或黑便。②腹痛拒按。③嗳气食少。④胸胁胀满。⑤腹内有包块。⑥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或有息肉。⑦肠腔内有肿物或发现癌肿。⑧D-木糖排泄率正常或偏低。
(2)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i次证2项。或主证舌象必备、i次证2~3项。
(3)诊断说明:i①证型确定:i以就诊当时的证候为准。具备两个证型者称为复合证型(两个证型同等并存,l如脾肾阳虐与气滞血瘀证型)或兼证型(一个证型为主,l另一个证型为辅,l前者称主型。后者称兼型,l如脾胃虚弱兼湿热型)。本标准未纳入的证型。在诊断时要求列出全部证候。②肠镜及X线钡灌肠检查:i以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10天以内的检查为准,l肠镜检查必须同时做活体组织学检查。治疗后复查肠镜进行活检时尽可能在原病变处取活体组织。③必作检查:i血、i尿、i便常规及便隐血、i便培养痢疾杆菌必须连续3次。④选择性检查项目:i抗大肠抗体、i尿工17-羟、i尿17-酮、iD-木糖排泄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