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脊柱裂根据病变的程度不同,l大体上将有椎管内容物膨出者称显性脊柱裂,l反之则称隐性脊柱裂。
1.显性脊柱裂,l根据病理形态又可分为:i
(1)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i指脊膜膨出通过较大的椎管缺损,l向后突出。膨出脊膜囊内含神经组织、i软脊膜、i蛛网膜和脑脊液。该神经组织包括脊髓、i马尾神经及畸形神经分支。膨出脊膜囊处的脊髓很像原始的神经板,l有时分裂成两根,l一根在膨出脊膜囊底部的椎管腔内,l一根向背侧疝入到膨出脊膜囊内。该发育不良的脊髓又称基板(placodc)。脊髓低位,l被牵拉、i拴系。
此型外观上有一背部肿块,l肿块表面为一菲薄囊壁,l无皮肤覆盖。有的肿块表面有不正常皮肤,l该皮肤色青,l无皮下组织,l真皮层呈瘢痕样变性,l直接与囊壁相粘连。若囊肿不高出皮面,l表面呈现一紫红色的肉芽面,l又称脊髓外翻(myelocele).如果合并有脊髓纵裂Ⅱ型,l分裂的一根或两根脊髓都可以发生脊髓脊膜膨出,l此时称半脊髓脊膜膨出(hCmimye[0men!ngocele)。
此型好发于腰、i腰骶段。神经损害症状最严重,l往往同时伴有双下肢功能障碍、i足畸形、i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i脊柱畸形等,lChiarill畸形及脑积水发生率很高(99%),l其次为脊髓积水(40%~80%)、i脊髓纵裂(30%~40%)及蛛网膜囊肿(20%)等。椎体畸形以及神经肌肉发育不平衡造成的脊柱弯曲也很多见。
此型发病率很高,l北美统计1OOO个新生儿中约有2名患有此病。由于该病易于诊断,l为了预防感染,l国外主张应在患儿出生24~48h内进行手术。
(2)脂肪脊髓脊膜膨出(1ipomyelomeningoccle):i此型表现形式多样,l因此,l又可将其分为2种亚型。
Ⅰ型:i为椎管腔局部膨大,l通过椎管缺损向背侧突出,l形成一高出皮面的肿块。肿块表面皮肤完整。内含脑脊液,l脊髓(又称基板)、i尾神经及畸形神经分支也可突出到囊肿内,l与囊壁发生粘连,l脊髓因此被牵拉、i拴系。此型特征为肿块表面含有皮下脂肪或脂肪瘤,l但可以不进入囊肿内。
Ⅱ型:i此型外观与Ⅰ型相像。但背侧局部膨出硬脊膜被皮下脂肪瘤完全侵蚀。失去正常结构,l大量脂肪通过椎管缺损涌入椎管腔内,l与脊髓粘连、i混合生长,l该脊髓发育畸形,l失去正常圆锥结构,l变得细长,l位于椎管腔内,l其末端位于腰骶部甚至骶尾部,l并且背侧裂开,l脂肪瘤或脂肪组织长入到裂开的脊髓内。由于长入脊髓内的脂肪与皮下脂肪相互连接,l脊髓因而受到牵拉。
上述两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外观上均为背部一肿块,l表面覆盖着正常皮肤,l有的最初体积较小,l以后随着年龄增大或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其体积小者通常呈圆形,l较大者多不规则,l有的有一细颈样蒂,l有的基底宽阔。膨出物的表面,l有的皮肤上有疏密不一的长毛或(和)异常色素沉着,l有的表现为毛细血管瘤,l有的在膨出物上或其附近有深浅不一的皮肤凹陷。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可发生在脊柱任何节段,l多见于腰骶、i腰部或胸腰段。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瘫痪、i足畸形、i步态异常及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有的合并Chiaril畸形(10%)、i脊髓积水(10%)、i椎体畸形等。
(3)脊髓囊状突出(myelocystocele):i指脊髓囊性扩大,l通过椎管缺损向背侧膨出。膨出囊肿实质上为囊性扩大的中央管,l并且由硬脊膜、i脑脊液以及发育不良的脊髓组成,l脊髓因此被牵拉。脊髓囊状突出好发于腰骶部,l若表面无皮肤覆盖,l称脊髓囊状突出(myelocystocele),l若有皮肤及脂肪覆盖,l称脂肪脊髓囊状突出(1ipomyelocystoeele)。该脂肪组织仅位于皮下,l不进入囊肿内,l与囊肿壁有一明显分界。临床表现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l括约肌功能障碍,l可同时合并有消化道系统、i泌尿生殖系统、i脊柱椎体畸形及Chiari1Ⅱ畸形。
(4)脊膜膨出(meningocele):i特点是脊膜自骨缺损处向外膨出,l囊内含脑脊液,l无脊髓及马尾神经。根据脊膜膨出方向不同,l又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l其中除背部单纯脊膜膨出外,l其余4型均可归结到隐性脊柱裂里面。
1)背部单纯脊膜膨出(simple1posterior1meningocele):i膨出脊膜向背部突出,l表面有皮肤覆盖。多位于腰骶部,l有时也会发生在颈部或胸部。
2)骶内脊膜膨出(intrasacral1meningocele):i骶管内硬脊膜和蛛网膜向硬脊膜外突出,l形成一个小的憩室,l该憩室通过颈口与硬膜下腔相通。有时囊内压力高,l可压迫神经根,l产生症状。
3)骶前脊膜膨出(anterior1sacral1meningo-cele):i膨出的硬脊膜和蛛网膜通过骶骨腹侧缺损,l向骶前膨出,l称骶前脊膜膨出。囊内一般无神经组织,l有时神经根也会疝入到囊腔内,l产生临床症状。
4)脊柱旁脊膜膨出(1ateral1spinal1meningo-cele):i为硬脊膜和蛛网膜通过神经孔突出,l在脊柱旁形成一囊性软组织肿块。病变在脊柱一侧或两侧都可发生,l可单发也可多发。85%病变发生在胸部,l可并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5)末端骶骨脊膜膨出(terminal1sacral1meningo-cele):i指膨出脊膜囊位于尾骨区域。这种类型很少见,l有时很容易与囊性畸胎瘤相混淆。
2.隐性脊柱裂11脊柱裂常累及第5腰椎和第l骶椎。病变区域皮肤可正常,l也可有色素沉着、i毛细血管瘤、i皮肤凹陷、i局部多毛等现象。在婴幼儿多不出现明显症状。如果椎管腔内合并有先天性畸形,l多在儿童期逐渐成长过程中,l脊髓受到异常牵拉才产生出脊髓栓系综合征表现。有报道,l很多患儿可以到成年期才出现症状。隐性脊柱裂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i
(1)脊髓纵裂(diaStematonlyelia):i又可分为两种类型:i
Ⅰ型:i双硬脊膜囊双脊髓,l即脊髓在纵裂处一分为二,l有各自的硬脊膜和蛛网膜,l两者之间由纤维、i软骨或骨嵴分开,l脊髓因此受牵拉,l产生临床症状。此型约占50%。
Ⅱ型:i脊髓在纵裂处一分为二,l但共享一个硬脊膜及蛛网膜,l脊髓内无异物牵拉,l不产生临床症状。
好发部位在胸、i腰段,l可同时伴有脊髓积水、i终丝牵拉征、i硬脊膜内脂肪瘤等。
(2)终丝牵拉征(tight1ilium1terminale1syndrome):i正常终丝由室管膜、i胶质细胞组成。从脊髓末端发出,l向下行走,l穿过硬脊膜囊底部。固定在骶骨上,l通常我们将在硬脊膜内的终丝称为内终丝。穿出硬脊膜的部分称为外终丝。成人终丝直径<2mm。当终丝受到脂肪纤维组织浸润而变性甚至增粗时(直径可大于2mm),l将牵拉脊髓,l引起神经症状。此时脊髓可低位,l也可在正常位置。
(3)硬脊膜内脂肪瘤(intradurallipoma):i硬脊膜下腔内局限性的脂肪堆积,l与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不相连。脂肪瘤通常在脊髓表面生长,l也可浸润到脊髓内,l对脊髓造成牵拉和压迫。
(4)背部皮下窦道(dorsal1dermal1sinus):i可发生在脑脊髓轴背侧,l由枕部到骶尾部之间的任何部位,l其中以骶尾多见。位于骶尾部窦道很少进入椎管腔内,l若位于骶尾水平以上,l窦道可穿过硬脊膜进入椎管腔内或沿脊髓表面行走。50%的窦道终端为一皮样囊肿,l可位于椎管腔末端或脊髓表面,l脊髓因此被牵拉或压迫。
皮肤外观窦道口周围往往有异常的毛皮、i色素沉着或毛细血管瘤样改变。窦道所经处,l在相应部位可有颅骨或椎管缺损。60%的患儿可继发囊肿感染、i脑脊膜炎等。
(5)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dermoid1or1epidermoid1tumors):i好发于腰骶,l约25%的囊肿伴有背部皮肤窦道。囊壁为鳞状上皮,l含许多皮脂腺和毛囊,l囊内积聚油状液体,l为汙腺、i皮脂腺和毛囊的分泌物或分解产物。40%的囊肿在髓内,l其余在髓外硬脊膜下。囊肿多在出生时即有,l由于增长缓慢,l一般到儿童期才有症状表现出来。如果囊肿破裂,l油状液体可顺着蛛网膜下腔扩散,l导致化学性蛛网膜炎。
(6)脊索裂隙综合征(split1notochord1syndrome):i指胚胎期中肠与背部皮肤有一管道连接,l此连接可以从食管,l胃、i小肠及大肠背侧发生,l向不同方向经过腹腔或胸腔、i后纵隔,l穿过脊髗到达背部皮肤。此管道可中断于任何位置,l形成囊肿、i憩室、i瘘管或纤维束带。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而有相应名称,l如腹腔肠源性囊肿、i肠憩室及纵隔肠源性囊肿等,l若囊肿在椎管腔内。则称椎管内肠源性囊肿。该病变多发生在上胸段或颈段,l可位于椎体后、i椎体旁或椎管腔内。囊壁一般具有无肌层的单层或假复层上皮,l囊肿的形态、i囊壁的厚度和囊液的黏稠度及颜色很不一致。
(7)脊髓积水(hydromyelia):i脊髓积水为脊髓中央管扩大,l可局限性地单独存在,l也可多发,l或与脊髓脊膜膨出、i脊髓纵裂以及Chiari畸形相伴发生。
(8)尾部退化综合征(caudal1regression1syndrome):i指脊柱末端发育障碍。可同时伴有神经性膀胱、i肾发育不良、i外生殖器畸形、i肛肠畸形、i无足并肢畸形及足畸形等。末端骨缺损一般在胸9段以下。根据缺损节段的高低不同可以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l缺损节段越低临床症状越轻,l末端尾骨缺损可无临床症状。另外,l本病还可同时合并脊髓脊膜膨出、i脊髓纵裂、i终丝牵拉征、i潜毛窦道及硬脊膜内脂肪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