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过少

在B超检查开展以前,l对羊水定量十分困难,l需在人工破膜、i产程及分娩中对羊水量密切观察及测量,l方能作出羊水过少的诊断。B超用于临床后,l可以随时通过观察羊水暗区以估计羊水量,l对诊断羊水过多或羊水过少可有很大帮助。1981年,l1Manning首先提出以羊水最大暗区的垂直最大径线<lcm为羊水过少,lChamberlain等人(1984)应用该标准在高危妊娠7564例中发现羊水过少64例(0.85%)。但该标准过于严格,l不少病例漏诊,l很多学者寻找更为恰当的界限。康映渠等人(1984)认为以2cm作为界限比较恰当,l凡垂直最大径线<2cm者为羊水过少,l2~3cm为可疑,l在107例过朗妊娠中,l20例超声诊断为羊水过少,l其中临床证实羊水少于100ml者18例,l假阳性2例,l另有假阴性4例。1984年以后,l用B超测羊水量的经验逐渐增多,l很多学者认为3cm是一个恰当的界限,l我国北京妇产科医院亦认为垂直最大径线<3cm为标准,l与临床实际情况较符合,l预报异常情况的标准率达80%~90%;福建妇幼保健院则发现新生儿1Apgar评分低者其最大羊水暗区的垂直最大径线多在3Cm以下。除以数量上的表达外,l尚有用其他的标准,l例如,lPhilipson等人(]983)则用以下3项标准:i①羊水明显减少。②液体和胎体体表的界限不清。③胎儿小肢体明显聚拢。根据该3项标准,l羊水过少发生率约为3.9%,l但以上的标准具有很大的主又吻意性,l所以以数值表达应更为科学。1Phelan等人(1985)试将受测试的孕妇分为羊水减少(<lcm),l羊水较少(>1cm,l但羊水已减少)及正常组,l在妊娠结束时,l前两组中真正羊水过少者各为86%及29%,l正常组中则为7%。1987年,lPhelan介绍羊水指数法(amnio1fluid1index,lAFI)后,l此法已广泛被应用。AFI应用腹部以脐为中心的分为4个象限的羊水最大暗区的垂直径相加以预报羊水量,l如AFI<5cm,l则诊断为羊水过少,l根据羊水过少病例观察,l往往有两个象限无羊水暗区可见,l所余两个暗区羊水也很少,l因此,l相加值<5cm,l从统计学观点着眼,lPhelan的AFI法确较以前的各种观测和计算方法有更大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