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次GOG大会111998年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l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高发年赞为58~61岁。近年来,l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子宫颈癌收治率比较,l已趋接近甚至超过。由于对于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i病理类型与分级、i转移途径、i预后相关因素等认识的深入,l和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问世,l目前,l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趋于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和5年存活率,l提出以下诊断规范。
诊断
1.病史11不孕、i未产或长期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或延迟绝经史;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关的妇科疾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i卵巢粒层细胞瘤、i子宫内膜增生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糖尿病、i高血压);家族癌瘤史,l有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乳腺癌、i卵巢癌)病史等。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史。
有以下因素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l若有症状可立即进行分段诊刮,l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i①肥胖、i不育、i未产、i延迟绝经(52岁后)。②与垂体功能失调相关的疾病:i糖尿病、i高血压。③与雌激素增高有关的妇科疾病等:i多囊卵巢综合征、i卵巢颗粒细胞瘤、i有子宫内膜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史和子宫肌瘤不规则出血者。④有使用外源性雌激素史者。⑤有癌家族史、i多发癌和重复癌倾向者(乳腺癌、i卵巢癌等)。
2.症状
(1)阴道出血:i①绝经后阴道出血:i绝经后阴道出血,l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l子宫内膜癌患者中,l70%~75%为绝经后妇女,l90%以上有阴道出血症状,l绝经时间愈长而出现阴道出血者,l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几率愈高。②围绝经期月经紊乱:i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围绝经期妇女。40岁以下妇女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l约5%~10%子宫内膜癌患者为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
(2)阴道不正常排液:i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i下腹疼痛可由宫腔积脓或积液引起,l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导致消瘦,l下肢疼痛等。
应重视阴道出血、i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妇女均应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l并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
3.检查
(1)全面查体:i注意有无糖尿病、i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2)妇科检查:i排除阴道、i宫颈病变出血及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l晚期可有子宫增大、i附件肿物、i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
4.辅助检查
(1)细胞学涂片:i阴道细胞学涂片(阳性率低),l官腔细胞学涂片(阳性率高)。
(2)阴道B超检套:i了解子宫大小、i宫腔内有无赘生物、i内膜厚度、i肌层有无浸润、i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
(3)分段诊刮:i确诊或排除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l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的依据。应将宫颈管刮出物及宫腔刮出物分别送活检。
(4)宫腔镜检查:i近年来,l宫腔镜检已广泛应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接触性宫腔镜和放大官腔镜下,l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l提高诊断准确性,l避免常规诊刮的漏诊,l因使用膨宫剂时有可能引起子宫内膜癌的扩散,l在选用进行辅助诊断时应予注意,l以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无明显增厚和病变;或经诊刮后活检阴性,l仍有反复阴道出血的患者为宜。
(5)MRI、iCT、i淋巴造影等检查:i有条件者可选用MRI、iCT和淋巴造影检查及血CAl25检测。
5.诊断步骤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l根据分段诊刮、i病理检查结果等作出诊断(图6—3)。分段刮宫时,l应注意子宫内膜腺癌浸润、i腺癌掉入宫颈管和宫颈腺癌的区别。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l配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术前临床分期。
图6-311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
分期
1.临床分期11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l1971年)规定,l于1989年10月以前,l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的规定进行临床分期(见下表)。对无法手术,l单纯放疗者现仍采用1971年的临床分期。

2.手术-病理分期11FIGO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一病理分期法(1989年后全面应用于临床)(见下表)。

有关分期的几点说明:i
1.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l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以区分Ⅰ期或Ⅱ期的方法不再使用。
2.少数患者首选用放疗,l仍使用1971年FIGO通过的临床分期,l但应注明。
3.肌层厚度应和癌瘤浸润的深度同时测量。
有关病理分级的注意事项:i
1.细胞核呈明显的非典型性,l病理分级时应提高一级。
2.对浆液性腺癌、i透明细胞腺癌和鳞状细胞薯细胞核的分级更重要。
3.伴有鳞状上皮化的腺癌,l按腺体成分中细胞核的分级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