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定义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匿发生的疾病,l在发生骨折之前往往无症状,l而一旦发生骨折,l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l在骨折发生之前的诊断更为重要。1993年,l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症定义为骨量减少,l骨组织微结构改变,l骨的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1994年,lWHO批准并颁布了以骨量。即包括骨矿含量(bone1mineral1content,lBMC)及骨密度(bone1mineral1density,l1BMD)为基础的诊断标准,l即BMC或BMD值在正常年轻成人的均值减低工个标准差以内为正常;低于l~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低于2.5个标准差以上为骨质疏松症,l低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l处以上的脆性骨折者,l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现已证明,l骨量可以预测骨折危险性(约为70%),l1BMD每降低1个标准差,l骨折的危险性将增加1.5~2.5倍。骨量的测定可以及时发现骨量减少及有发生骨折危险的骨质疏松患者,l以及时采用防治措施,l有效地降低骨折的发生率。2001年,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骨强度降低。

引自:i

Kanis1JA.1997.Osteoporosis1London:iBlakwell1Healthcare1Communications,l51NIH1Consensae.2001.Development1Panel1on1Osteoporosis1Pvevention,ldiagnosis1and11therapy.11JAMA,l285:i78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