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内膜异位症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1986年10月11昆明

(一)盆腔子宮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11本症为曲瘀证(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

主要依据:i①舌质瘀紫或舌体瘀斑、i瘀点;②脉涩或结、i代5③固定性刺痛并拒按;④病理性肿块,l包括内脏肿大、i新生物、i炎性或非炎性包块,l组织增生变性;⑤血管异常,l包括舌下及其他部位静脉曲张、i毛细血管扩张、i血管痉挛、i舌及肢端发绀、i血管阻塞5⑥出血及各种出血引起的瘀血、i黑粪、i皮下瘀斑等。具有以上主要依据两条,l可诊断为血瘀证。

其他依据(由于血瘀引起的下述表现):i①皮肤粗糙、i肥厚、i鳞屑增多;②月经紊乱;③肢体麻木或偏瘫;④精神狂躁或健忘;⑤周期性精神异常;⑥腹水。以上其他依据有一条以上,l并有实验室依据确证有微循环障碍、i血液流变性异常、i血液动力学障碍、i血小板聚积性增高,l同时根据临床寒、i热、i虚、i实进行辨证分型。

2.西医诊断标准

(1)病理标准:i切片中有以下证据:i①子宫内膜腺体;②子宫内膜间质;③有组织内出血证据,l见红细胞、i含铁血黄素、i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可确诊。

(2)腹腔镜检查诊断:i①子宫直肠窝、i后腹膜见多个紫蓝色小点,l伴腹腔液增多(常为血性);②子宫骶骨韧带增粗,l灰白色结节,l伴有疏松粘连,l输卵管多数通畅5③卵巢包膜增厚,l表面不平、i粘连,l并常见表面有褐色陈旧性出血斑块;④卵巢粘连略大,l而输卵管多通畅。

(3)临床诊断:i①渐进性痛经;②经期少腹、i腰骶部不适,l进行性加剧;③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l进行性加剧。④后穹隆、i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⑤附件粘连包块伴包膜结节感,l输卵管通畅;⑥月经前后附件上述肿块有明显大小之变化(未用抗炎治疗),l凡有以上①、i②、i③点之一和④、i⑤、i⑥点之一,l两点共存时可诊断本症。

对临床可疑病例,l可直接应用通过电子计算机计算的异位症诊断指数表作辅助诊断[参阅《中华妇产科杂志》1983.18(2):i8s]。单纯的临床诊断可作为选择各种治疗累积资料用。

(二)盆腔子宮内膜异位症病变程度的划分

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以妇科双合诊、i三合诊,l结合B超检查为主):i

Ⅰ期(轻):i病变轻微,l无包块形成。①有痛经或不明原因不孕;②一侧或双侧骶韧带触痛,l轻度增粗(除外炎症),l或有单个触痛结节;③单侧卵巢触痛明显。但不增大;④骶韧带和一侧卵巢触痛,l但卵巢不大;⑤单纯宫颈病变;⑥子宫活动正常。

Ⅱ期(中):i在一个部位有明显病变(包块形成),l或两个部位均有轻度病变。

Ⅱ早:i①骶韧带明显增粗,l触痛或多个触痛结节;②一侧卵巢粘连、i触痛,l略大,l不超过3cm;③子宫活动正常。

Ⅱ晚:i①骶韧带增粗、i触痛或结节,l伴单侧粘连触痛,l卵巢略大,l不超过3cm;②单侧卵巢触痛、i粘连,l增大不超过3cm;③双侧卵巢均粘连、i触痛,l略大,l不超过3cm;④子宫活动正常。

Ⅲ期(重):i在两个部位有较重病变(包括增大),l或三个部位均有较轻病变。

Ⅲ早:i①双侧卵巢触痛、i粘连、i增大、i其中一侧或双侧超过3cm;②盆底病变伴一侧卵巢粘连、i触痛,l增大超过3cm;③盆底病变伴双侧卵巢粘连、i触痛,l增大不超过3cm;④子宫活动略受限.

Ⅲ晚:i①盆底增厚、i触痛,l片状结节;②盆底多个触痛结节,l伴双侧卵巢增大,l至少一侧超过3cm;③有卵巢内膜囊肿破裂的临床表现;④子宫活动受限。

Ⅳ期(广泛):i病变累及全盆腔,l子宫活动明显受限。①盆底广泛病变、i增厚、i结节;卵巢增大超过3cm;②广泛盆腔病变,l伴有多次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史;③子宫活动明显受限或固定;④邻近脏器和外阴、i阴道受累或同时有血尿、i血便或麦氏点压痛。

2.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或评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