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次黏膜病座谈会11978年11北京
(一)诊断标准
临床标准:i白斑是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块,l不同于假膜和水肿等其他白色损害。如白斑高起,l表面不平、i粗糙、i变硬或周围基底发红,l易有恶变倾向。凡发现白斑癌变者,l应追查白斑的病史,l并与癌周白斑区别。
病理标准:i上皮可为单纯过角化或不全角化,l粒层明显,l棘层呈不同程度的增生,l部分病例可有不典型增生。结缔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凡出现不典型增生者,l应属癌前病变。
白斑不典型增生的标准:i
1.上皮钉突不规则增生,l呈滴状、i球状或杵状膨大。
2.增生的棘细胞层内有异角化。
3.1上皮细胞一部分出现间变(异型性)或有丝分裂增多。
4.上皮分层不规则,l上皮细胞极向紊乱。
以上变化出现的程度若为轻度、i中度则属不典型增生;若为重度,l则属原位癌。凡有基底膜破坏,l有结缔组织侵犯者,l则为浸润癌。
鉴别诊断:i白色水肿、i白色念珠菌感染、i白色海绵状斑痣、i扁平苔藓等。
(二)分型标准
1.单纯型
临床:i根据病损颜色、i表面形状、i硬度、i厚度、i症状等,l分为二度。Ⅰ度为浅白或不均匀白色,l平或微高出黏膜面,l不粗糙或略粗糙、i柔软,l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Ⅱ度为乳白色隆起斑块,l表面呈结节、i颗粒或乳头状.很粗糙或有龟裂,l扪之较硬,l有不适感。
病理:iⅠ度为上皮单纯过角化或不全角化,l粒层明显,l棘层可不增厚或增厚,l无不典型增生。Ⅱ度为上皮有明显的过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l棘层高度增生,l可有角化不良(dyskeratosis)。有不典型增生,l但基底膜尚完整。
以上两度结缔组织内均有程度不等的慢性炎症浸润。
2.疣状型
临床:i乳白色,l厚而高起,l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l粗糙,l质稍硬,l可有不适感。
病理:i上皮高度过角化,l表面不平呈刺状,l粒层明显,l棘层增厚,l可有不典型增生,l结缔组织内炎症浸润。
3.颗粒状白斑
临床:i在充血发红的黏膜面上,l有颗粒状白色角化,l高起,l表面不平,l可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l甲苯胺蓝活体染色可为阳性或点状阳性,l可有刺激痛。
病理:i上皮增生或部分萎缩,l可有过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l并往往出现不典型增生。如发现原位癌及浸润癌,l则不属于白斑。
4.溃疡型
临床:i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l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l可有反复发作史。有疼痛。
病理:i在白斑的基础上,l形成溃疡,l炎症明显。上皮可有或无不典型增生。部分病例已为癌性溃疡,l则不属于白斑。
(三)疗效标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