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四)

WHO

(一)白斑定义的沿革

1.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年的定义11白斑(leukoplakia,lLK)是一种描述性临床术语。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非特异性斑块,l不具有任何其他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l即白色斑块不能被擦去,l也不能诊断为其他白色病损。

2.马尔摩专门会议(1983)11白斑是口腔黏膜上发生的白色斑点或斑块,l不能用临床或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除吸烟外,l不伴有其他任何化学或物理性致病因素。

3.中国黏膜病协作研究组(1983)11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角化斑块、i属于癌前病变。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除去后可消退的白角化病。

4.瑞典乌普隆国际口腔白斑研讨会(1994)11白斑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一种明显的白色病损。不具备有其他任何确切疾病的特点,l有的口腔白斑是癌前病变。

暂时性诊断(Provisional1diagnosis)在临床上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的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块,l如化学灼伤,lDLE.OLP、i白水肿、i白色念珠菌病、i白色海绵痣等。

确切诊断(definite1diagnosis)通过进一步鉴定或检查获得口腔白斑的确切诊断,l并同时尽可能去除可疑致病因素,l对长期不愈的病损应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5.新近的定义与诊断11白斑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或斑片。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l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

(二)白斑的诊断

临床上可将白斑分为临时性诊断和肯定性诊断两个阶段。发现白色的黏膜斑块,l又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时,l即可下临时性诊断,l此种临时性诊断可能包括前述白色角化病的一部分病例。如果去除某些局部因素后,l经1~3个月的观察损害仍持续存在,l则可作肯定性诊断,l此时的诊断为一种纯粹的临床诊断,l不包括组织学含义。进一步的确诊需根据组织活检结果作出组织学诊断。

2005年,l全国黏膜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口腔白斑诊断中的确定性因子(C因子)。

C1:i白色损害,l第一次就诊时临床视诊和触诊所获得的证据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损害;

C2:i去除可疑治病因子(如戒烟、i机械刺激)2~4周,l损害无改善;

C3:i同C2,l并且组织病理检查资料未发现其他可定义病损;

C4:i外科切除损害,l并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而作出的诊断。

建议白斑的临床记录方式为:i(部分)白斑(C因子级别)。

白斑的病理学诊断

口腔白斑病为临床诊断术语,l白斑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常规应写明是否伴有上皮异常增生,l并且判断其程度(轻、i中、i重度)。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时,l其恶变潜能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上皮整体的紊乱,l上皮细胞异型性增加,l丧失了正常细胞成熟及分化过程,l表现为:i上皮细胞分层不规则,l排列紊乱;上皮钉突呈滴状或藕节状;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基底层细胞增生,l出现多层基底细胞;棘层内出现单个或成团角化细胞;细胞多形性、i异型性;细胞间黏着力下降;核分裂象增加;核浆比例增加;核染色质增加,l核浓染;核仁增大。

建议病理学术语可采用两种方式描述:i符合口腔白斑病临床诊断,l伴有(或不伴有)轻、i中、i重度异常增生。

(三)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l可分为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两大类:i前者如斑块状、i皱纹纸状等;而颗粒状、i疣状及溃疡状等属于后者。

(1)斑块状:i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l斑块表面可有皲裂,l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l边界清楚,l触之柔软,l不粗糙或略粗糙,l周围黏膜多正常。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2)皱纹纸状:i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病损呈灰白色或垩白色,l边界清楚,l表面粗糙,l但触之柔软,l周围黏膜正常。患者除粗糙不适感外,l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

(3)颗粒状:i亦称颗粒-结节状白斑,l颊黏膜口角区多见。在火红的黏膜上散在分布白色颗粒,l患者可有刺激痛。本型白斑多数可查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数学者认为是红白斑,l是癌变率最高的一种癌前病损。病理:i上皮增生或部分萎缩,l可有过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l并往往出现不典型增生,l甚至为原位癌或浸润癌。

(4)疣状:i好发于牙龈。损害呈乳白色,l表面粗糙呈棘状或绒毛状突起,l明显高出黏膜,l质稍硬。疣状损害多发生于牙槽嵴、i口底、i唇、i上腭等部位,l多可找到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l如义齿基板、i残根冠等。

病理:i上皮高度过角化,l表面不平呈棘状,l粒层明显,l棘层增厚,l可有不典型增生,l结缔组织内炎症浸润。

(5)溃疡状:i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l有糜烂或溃疡,l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l可有反复发作史,l疼痛。病理:i在白斑的基础上,l形成溃疡,l炎症明显。上皮可有或无不典型增生。部分病例已为癌性溃疡。

(四)“LCP”分期

WHO11994年公布的“LCP”分期体系,l使白斑诊断进一步客观化、i标准化。该体系提出了以损害大小(L)、i临床类型(C)和病理学特点(P)全面描述和判断白斑分期的新概念。其中,l

L1:i<2cm,lL2:i2~4cm,lL3:i>4cm,lLx:i不能评估。

C1:i均质型,lC2:i非均质型,lCx:i不能评估。

P1:i无异常增生,lP2:i轻度异常增生,lP3:i中度异常增生,lP4:i重度异常增生,lPx:i不能评估。

白斑分期为:i1期,lL1~3C1P1;2期,lL1~3C2P1~2;3期,lL1~3C1-xP3~4。

(五)癌变倾向问题

白斑属于癌前病变,l据WHO发表的资料,l白斑病人约3%~5%发生癌变。有以下情况者癌变倾向较大,l应严密观察,l必要时可进行多次组织活检。

1.年龄11年龄较大,l如60岁以上者。

2.性别11不吸烟的女性,l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l这种特发性白斑恶变可能性大。

3.吸烟时间长、i烟量大(如吸烟年数×每天支数>400)者。

4.部位11白斑位于舌缘、i舌腹、i口底以及口角部位。

5.类型11疣状、i颗粒型、i溃疡或糜烂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者。

6.病理11伴有上皮异常增生者,l程度越重者越易恶变。

7.时间11病变时间较长者。

8.症状11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