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l从口腔临床标本中发现和命名两个新菌属及19个新菌种,l其中5个属于分类位置变动的结合种。
1.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111卟啉单胞菌属是包括原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中不发酵碳水化合物、i不耐受胆盐的产黑色素的3个菌种(牙龈拟杆菌、i牙髓拟杆菌、i不解糖拟杆菌)的新菌属。该菌属细菌主要定居于口腔。在PYG肉汤中产生丁酸和乙酸为主要代谢酸。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谷氨酸脱氢酶(GDH)阳性,l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阴性。近年来有3个新种归入该菌属:i
(1)齿周卟啉单胞菌(P.circundentaria):i该菌因分离自牙齿周围的龈沟和龈缘菌斑得名,l也可分离自软组织感染中。革兰阴性的杆菌或球杆菌细胞是0.3~0.6μm×0.8~1.5μm大小,l偶见长达10μm的丝状体,l单个或成团排列。在羊血琼脂上形成直径为1~2mm,l不透明的浅褐色或黑色圆形菌落。
该菌不发酵碳水化合物产酸,l不产生类胰蛋白酶,l丁酸、i乙酸和异丁酸为主要代谢酸产物。DNA的G+C含量是40mol%~42mol%,l模式株NCTC12469(=VPB3329)。
(2)唾液卟啉单胞菌(P.saliuosa):i该菌原名唾液拟杆菌,l属分类位置变动的新结合种(Comb.nov)。
(3)利氏卟啉单胞菌(P.leuii):i该菌原名利氏拟杆菌,l属分类位置变动的新结合种。
2.普氏菌属(又名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11普氏菌属是包括原拟杆菌属中对胆盐敏感的中间拟杆菌、i产黑色素拟杆菌、i口腔拟杆菌等16个菌种的新菌属。以法国微生物学家AR1Prevot的名字命名。普氏菌属主要定居部位是口腔、i上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l主要代谢酸产物是琥珀酸和乙酸,lMDH和GDH阳性,lG-6-PDH和6-P-GDH阴性。
黑色普氏菌(P.nigrescens):i该菌分离自牙菌斑,l因形成黑色菌落得名。革兰阴性菌细胞0.3~0.4mm×1~2mm大小,l长的丝状体细胞可长达6~10μm。在马血琼脂上形成直径0.5~2mm,l微凸、i光滑、i边缘整齐的褐色至黑色的圆形菌落。大多数菌株产生较弱的溶血环,l少数菌株产生a-溶血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l在PYG液体中产生乙酸、i琥珀酸、i异戊酸和异丁酸,l不发酵乳糖和纤维二糖产酸。产生吲哚,l不产生酯酶。DNA的G+C含量是40mol%~44mol%,l模式株ATCC33563(=NCTC9336=VPI8944)。
3.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的两个新种
(1)溶血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haemolytica):i该菌分离自龈下菌斑,l因产生溶血菌落得名。革兰阴性的纤细杆菌细胞0.2~0.3μm×2~4μm大小。需氧培养不生长,l补充CO2的厌氧环境生长良好。在TBBP琼脂表面形成直径1~2mm、i灰色到紫色的薄而扁平的菌落,l在TS琼脂上产生黄色或橘黄色菌落。初代培养物产生β-溶血环,l不产生吲哚、i1H2S和触酶。还原硝酸盐,l发酵葡萄糖、i乳糖、i麦芽糖、i甘露糖、i糖原、i蔗糖和淀粉产酸。PYG肉汤中主要酸产物是乙酸和琥珀酸,l对放线菌酮D敏感。1DNA的G+C含量是43mol%~44mol%,l模式株AO404(=JCM18565)。
(2)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granulosa):i该菌分离自龈下菌斑,l因菌细胞内含颗粒包涵体得名。革兰阴性的细杆菌细胞0.3~0.4mm×5~8mm大小。其培养要求及菌落特点与溶血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相同,l但该菌不产生溶血反应、i不还原硝酸盐、i不水解七叶苷、i不发酵糖产酸。该菌多种氨肽酶阳性如L-丙AA、iL-精AA、iL-a-谷AA、iL-亮1AA、iL-赖AA等。DNA的G+C含量是41mol%~42mol%,l模式株B0611(=JCM18566)。
4.纤细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1gracilis)该菌原名纤细拟杆菌,l属分类位置变动的新结合种。
5.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两个新种
(1)嗜麦芽糖密螺旋体(T.maltophilum):i该菌分离自牙周患者的龈下菌斑中,l因嗜好麦芽糖得名。革兰阴性的螺旋形细胞长约5μm、i宽约0.2μm、i波长0.7μm、i变幅0.3μm,l有两根具活动性的周鞭毛。在OMTZ-Pat琼脂的厌氧穿刺培养物形成直径大于或等于3mm,l扩散至琼脂下的白色菌落,l不产生触酶。API-ZYM实验:i碱性(或酸性)磷酸盐、iα-葡萄糖苷酶、iC4酯酶和C8酯酶为阳性。SDS-PAGE蛋白及抗原类型可区别于其他密螺旋体菌种,l耐受利福平(1mg/L),l模式株BR。
(2)中间密螺旋体(T.medium):i从成人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分离的中间密螺旋体,l以细胞中等大小命名。革兰阴性的螺旋形细胞0.2~0.3μm×5~16μm大小,l可见5~7根周鞭毛(轴鞭毛)和胞浆小管。肉汤培养物为迁延性和旋转式运动。在琼脂平皿上形成白色的半透明菌落。该菌发酵葡萄糖、i果糖、i麦芽糖、i甘露糖、i半乳糖、i蔗糖、i海藻糖、i水杨素和棉子糖,l产生H2S和氨、i水解七叶苷和马尿酸盐。DNA的G+C含量是51mol%。
6.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3个新种11口腔中分离的乳杆菌属新种:i从唾液中分离的口乳杆菌(L.oris),l从龈沟及龈缘菌斑中分离的龈乳杆菌(L.wli)和龈沟乳杆菌(L.rimae)。
口腔乳杆菌为革兰阳性的短或长杆菌,l兼性厌氧、i45℃生长,l代谢酸为乳酸,lDNAG+C含量是49mol%~50mol%,l模式株NCDO2160。
龈乳杆菌和龈沟乳杆菌是椭圆形小杆菌,l厌氧生长、i在45℃生长不定。龈乳杆菌产生乳酸和乙酸,lDNA的G+C含量是53mol%,l模式株ATCC49627。龈沟乳杆菌产生乳酸和少量的乙酸、i甲酸,lDNA的1G+C含量是43mol%,l模式株ATCC33267。
7.放线菌属(Actinomyces)的两个新种
(1)杰格放线菌(A.georgiae):i该菌分离自龈沟,l以放线菌分类学专家Lucile1Georg的名字命名。革兰阳性的菌细胞以短杆菌多见,l分枝少见,l可见肿胀体细胞,l成对或短链状排列。兼性厌氧,l55%的菌株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更佳。琼脂表面菌落直径0.5~2mm,l光滑、i半透明、i白色或灰色。触酶阴性,l部分菌株还原硝酸盐呈弱阳性。发酵葡萄糖产生琥珀酸、i乙酸和甲酸。DNA的G+C含量是65mol%~69mol%,l模式株VPI1D145A-7(=ATCC49285)。
(2)杰锐斯放线菌(A.gerencseria):i该菌分离自龈沟、i腮腺、i下颌骨脓肿和面颌部放线菌病。以研究放线菌的权威M.A.Gerensce的名字命名。革兰阳性的杆菌细胞多为带肿胀体的丝状体,l可见分枝细胞。模式株和12%的菌株为专性厌氧菌。琼脂表面菌落直径0.2mm,l不透明,l圆形,l山峰状或枕状。不还原硝酸盐。在补充Tween180的PYG液体中产生乳酸和琥珀酸(2.1∶1),l以及少量甲酸和乙酸。DNA的G+C含量70mol%~71mol%,l模式株ATCC23860。
8.优杆菌属(Eubacterium)的两个新种
(1)藏匿优杆菌(E.saphenus):i该菌分离自牙周袋,l因在菌群中很难被发现得名。革兰阳性的短杆菌细胞0.5μm×1.0~1.2μm大小,l单个或成对排列,l老龄细胞可为革兰阴性。专性厌氧,l在BHI血琼脂表面形成直径0.3~0.5mm、i凸、i半透明的圆形菌落、i不产生溶血环。不发酵碳水化合物,l不产生吲哚、i触酶和脲酶。在PYG液体中产生少量的丁酸和乙酸。DNA的G+C含量是44mol%~48mol%,l模式株ATCC49989。
(2)小优杆菌(E.minutum):i该菌分离自牙周袋,l因产生小菌落得名。其菌细胞和菌落特点以及培养和生化特征与藏匿优杆菌相同,l但在PYG液体中产生中等量的丁酸。DNA的G+C含量是38mol%~40mol%,l模式株M-6。
9.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两个新种
(1)殊形双歧杆菌(B.inopinatium):i该菌分离自龋齿中,l因菌细胞形态特殊得名。革兰阳性的杆菌或球菌细胞长0.3~0.6μm。不同类型菌落的细胞形态有明显差异,l如O型菌落的细胞长而略不规则,lT型菌落的细胞则为特殊的形态。专性厌氧,l发酵葡萄糖、i麦芽糖、i果糖、i蔗糖产酸。不还原硝酸盐,l不产生吲哚、iH2S、i触酶和脲酶。在PYG液体中产生乳酸和乙酸(1:i2.9)。DNA的G+C含量是44mol%~46mol%,l模式株B3109(=DSM10107)。
(2)栖牙双歧杆菌(B.denticola):i该菌分离自龋齿中,l因栖居在牙齿得名。革兰阳性的细小杆菌细胞长0.8~1.5μm。不同的含糖培养基菌细胞形态有差异,l如含乳糖的培养基菌落细胞可长达4~5μm,l并有分枝,l末端宽。专性厌氧,l在TPY琼脂表面形成光滑、i光泽、i边缘不规则突起的奶油色或白色菌落。生化特性与殊形双歧杆菌相同。在TPY液体中产生乳酸和乙酸(1∶2)。DNA的G+C含量是54mol%~56mol%,l模式株B3028(=DSM10105)。
10.口腔金氏菌(Kingella1orale)11该菌分离自牙菌斑因来源于口腔得名,l是金氏菌属的新种。革兰阴性的杆菌或球杆菌细胞0.6~3μm大小,l末端圆,l无芽孢,l无动力,l单极菌毛长达10μm,l成对或短链状排列,l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补充Hemin-Vitkl的血琼脂表面形成扁或脐状的,l边缘不规则的圆形菌落,l可侵蚀琼脂。生化性状不活泼,l发酵葡萄糖产生弱酸。DNA的G+C含量是56mol%~58mol%。模式株UB-38。
11.高登链球菌(Streptococcus1gordonii)11该菌原为血链球菌的血清型Ⅱ型菌株,l属分类位置变动的新结合种,l以英国细菌学家M.H.Gordon的名字命名,l模式株ATCC10558(=NCTC7865)。
12.丙酸两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1propionicus)111该病原名丙酸株网菌(Arachnia1propionica),l属分类位置变动的新结合种。
引自:i
Love1D1N,lBailey1G1D,lCollings1S,let1al.Int1J1Syst1Bacteriol.1992,l42:i434
Shan1H1N,lCollins,lD1M,lInt1J1Syst1Bacteriol.1988,l38:i128
Shan1H1N,lCollins,lD1M,lOlsen1I,let1al.Int1J1Syst1Bacteriol.1995,l45:i586
Umemoto1T,lNakazawa1F,lHoshino1E,let1al.Int1J1Syst1Bacteriol.1997,l47:i67
Vandamme1P,lDaneshvar1M1I,lDewhirst1F1E,let1al.Int1J1Syst1Bacteriol.1995,l45:i145
Wyss1C,lChoi1B1K,lSchupbach1P,let1al.Int1J1Syst1Bacteriol.1996,l46:i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