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表皮样癌

1.女性较男性多见,l约为1.5:i1,l40~60岁为发病高峰。

2.大涎腺肿瘤多见于腮腺,l小涎腺肿瘤多见于腭腺,l其次为磨牙后腺。发生于磨牙后腺的肿瘤,l大多为黏液表皮样癌,l偶尔发生于下颌骨内,l称为颌骨中枢性黏液表皮样癌。

3.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临床上与多形性腺瘤相似,l无痛性肿块,l病史较长,l肿瘤形态不规则,l较小的腮腺肿瘤常呈扁平状,l活动度较差,l质地偏硬。少数肿瘤的部分区域可呈囊性,l破溃后流出淡黄色黏稠分泌物。腭部及磨牙后区的肿瘤,l因位置较表浅,l常可见到肿块的某些区域黏膜下呈淡蓝色,l黏膜光滑,l质地软,l有时穿刺抽出少量血性紫黑色液体,l易被误诊为囊肿或血管瘤。面神经即使受侵犯亦较少出现面瘫。

4.低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生长迅速,l肿瘤体积相对较大,l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l活动度差。约占半数以上的病例出现疼痛、i溃疡及神经受累症状,l少数腮腺肿瘤可出现面神经麻痹或表情肌活动力弱,l颌下腺肿瘤可出现舌下神经麻痹。不少病例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