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一)

国内标准

1.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70岁患者,l50~59岁发病率最高,l占总体发病的80%。有报道女性多于男性,l右侧多见于左侧。第Ⅱ、iⅢ支同时发病占40%,l其次是单独第Ⅲ支发病。再次是单独第Ⅱ支发病和第Ⅰ、iⅡ支复合发病,l单独第Ⅰ支发病极少见。

2.疼痛性质11为难以忍受的阵发性、i放射性剧痛。痛感可如针刺、i刀割、i撕裂或电击样,l发作时常持续数秒至1~2min,l发作次数随病情加重而逐渐频繁。

3.间歇期及缓解期11每次疼痛发作之间有短暂的无痛期即“间歇期”,l在此期间任何刺激均不致引发疼痛。三叉神经痛早期。亦可能不经治疗而短期内自愈或症状基本缓解,l称为“缓解期”,l一般可几周、i几月甚或几年。但在久病后常不再有“缓解期”。

4.疼痛部位11疼痛常局限于单侧,l双侧发病者少见(约2%~5%)。疼痛多由一支开始,l以后再侵犯另一文。第Ⅰ支痛常表现在前额部、i内眦部;第Ⅱ支痛常表现在眶下、i上唇、i颧部、i上牙、i腭部;第Ⅲ支痛常表现在下唇、i颏部、i下牙、i舌、i颊部及耳颞部。

5.扳机点11三叉神经痛患者在面部某区或某点常较敏感,l洗脸、i刷牙、i吃饭、i说话,l甚至走路或吹风等刺激该标志,l常可引发疼痛,l此区域或标志点即称为“扳机点”。常见扳机点:i第Ⅰ支在眶上孔、i上眼睑、i眉、i前额及颞部等部位;第Ⅱ支在眶下孔、i下眼睑、i鼻唇沟、i鼻翼、i上唇、i鼻孔下方或口角区、i上颌结节或腭大孔等处;第Ⅲ支在颏孔、i下唇、i口角区、i耳屏部、i颊黏膜、i颊脂垫尖、i舌颌沟等处。多在疼痛神经分布区内,l极少数可在疼痛神经分支区以外,l小数情况下在头项、i颈部,l甚至腋下或指、i趾端。且久病后常有多个扳机点或不能明确分辨扳机点。

6.体征11三叉神经痛患者在间歇期或缓解期时客观检查可以无阳性所见。疼痛发作时可表现为因疼痛严重而表现各种痛苦表情,l严重者可伴有反射性面肌抽搐,l发作终止后,l有时可出现交感神经症候即伴有面部潮红、i结膜充血、i流泪及涎液分泌增多现象,l称为“三叉神经、i面神经、i交感神经三联征”。长期严重疼痛者,l由于经常用手揉搓面部,l可出现皮肤粗糙及部分毛发脱落。

7.抗癫痫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痛往往有效,l而一般止痛药物反而无效,l因此在诊断三叉神经痛有困难时试服这种药物有助于鉴别诊断。如果三叉神经痛支别不能确定,l可用普鲁卡因进行周围神经干封闭方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