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发明眼底镜以来就有报道。原名来自德文Druse(Drusen为复数),l又称胶样体或透明体。1Donders(1855)首次做实验研究证明它位于玻璃膜表皮层,l称之为玻璃样体或胶样体,l共分3种。
1.老年性玻璃疣较常见,l典型的是小而发亮的圆点,l界限清楚,l位于视网膜血管后,l色黄至白色,l稍隆起,l周围以少量色素,l一般是散在的,l亦有可融合的,l位于黄斑部者可有视力减退及视物变形。玻璃疣往往是继发黄斑变性的先驱。
2.变性的玻璃疣11常继发于视网膜脉络膜的变性,l如血管炎、i炎症或肿瘤,l在眼球痨的眼内极为常见,l也可发生于代谢紊乱,l如血蛋白异常(dysproteinemia)或脂性蛋白质沉着(1ipid1proteinosis)。或发生于某些病种中,l如慢性白血病、i弹性纤维假黄瘤、i复发性多发性浆膜炎硬皮病、i瑞-奥(Rendu-1Osier)综合征。故此类疣多发生于有病之区域,l如脉络膜炎症部位,l肿瘤表面的视网膜部分,l和老年性玻璃疣相仿,l小过趋向于沉着物,l较大、i较甲、i较不规则,l这是由于色素上皮细胞不正常分泌所致。
3.遗传性原发性玻璃疣Pajtas将家族性原发性玻璃疣分3期。
第一期:i20~30岁开始有无数规则白色亮黄色小点。
第二期:i30~40岁之间发生,l在眼后极部,l小点逐渐增大且数目增多,l可呈蜂窝状,l在黄斑区可见细小的色素,l后逐渐增大。
第三期:i40~50岁之间发生,l常有黄色萎缩,l色素和视网膜沉着物融合在一起,l本病为显性遗传,l后期可有结晶样沉着物散布,l同时有色索性和囊样黄斑变性出现,l偶有视网膜下出血。最后黄斑发生广泛萎缩区,l其下方可见到脉络膜血管,l视力下降并有蓝黄色盲,l周边视野可正常,l可有中心暗点,l暗适应不受影响,l视网膜电流图正常或低于正常,l眼电图低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