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第二次工作会议111987年11昆明隐性斜视(略)
假性斜视(略)
共同性斜视
(一)特征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向任何方向注视时斜度不变。
3.左、i右眼分别注视的斜度基本相等或相差≤5°(8.5△),l同时应观察注视性质,l旁中心注视者左、i右眼注视的斜视角可因此不等。
4.向上、i下注视的斜度相差<lO△。
(二)分类
1.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i生后1岁内发病,l斜度大,l多数两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l少数为单眼性,l屈光不正和一般儿童接近,l多为轻度远视,l戴矫正届光不正的眼镜不能矫正斜视,l可能有家族史。
(2)后天性内斜视:i
1)调节性内斜视:i①屈光调节性内斜视:i2~3岁发病,l发病时多呈间歇性,l中高度远视,l戴矫正屈光不正眼镜能矫正斜视,l可伴有单眼或双眼性弱视,lAC/A正常。②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i1~4岁发病,l轻度远视,l戴双焦点镜可矫正斜视,l1AC/A高。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3)非调节性内斜视:i儿童早期发病,l无明显的远视,l亦可能为近视,l戴镜不能矫正斜视,l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①集合过强型:i看近时斜度比看远者大,lAC/A高,l戴矫正远视眼镜,l看远时接近正位,l但看近时内斜仍明显。②分开不足型:i看远时斜度比看近者大,lAC/A正常。
4)继发性内斜视:i包括下列情况:i①继发于各型麻痹性斜视的内斜视,l眼球运动无障碍。②继发于手术后的内斜视,l包括内斜矫正不足和外斜过矫。③知觉性内斜视:i因生后早期眼部器质性病变致二只眼视力低下,l视力差的眼向内偏斜。
2共同性外斜视
(1)原发性间歇性外斜视:i幼年发病,l隐外斜和显外斜交替出现,l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i看远的斜度比看近者大(≥15△)。遮盖一只眼30分钟后,l看远的斜度仍比看近大,lAC/A高。
2)集合不足型:i看近的斜度比看远者大(≥15△),lAC/A低。
3)基本型:i看远、i近的斜度基本相等,lAC/A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i与分开过强型相似,l但遮盖一只眼30~40分钟后,l看近的斜度加大,l和看远的相等或较之更大。
(2)原发性恒定性外斜视:i双眼或单眼性,l斜度恒定。
(3)继发性外斜视:i
1)继发于各种麻痹性斜视,l眼球运动无障碍。
2)继发于斜视矫正术后,l包括矫正不足和过矫。
3)知觉性外斜视。
(4)先天性外斜视。
3.其他
(1)周期性内斜视:i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l48~72小时一周期。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i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l二者可以交替出现。
(3)微斜、i单眼固视综合征:i多为内斜,l斜度≤10△,l多伴有弱视,l交替遮盖试验可能阴性。4△底向外加于健眼前,l患跟内转,l但加于患眼前不引起健眼内转。周边融含功能尚正常。
A—V征向上、i下注视的斜角变化较大,l戴屈光矫正眼镜,l检查眼球上转25°、i向前和下转25°的斜度,l可分为4类。
1.外斜V征11向上注视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15△)。
2.内斜v征11向上注视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小(≥15△)。
3.外斜A征11向上注视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小(≥10△)。
4.内斜A征11向上注视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10△)。
非共同性斜视(一)麻痹性斜视
1.1特征
(1)眼球运动有障碍。
(2)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
(3)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注视时斜度加大。
(4)可能伴有代偿头位。
2.分类
(1)先天性(婴儿性)麻痹性斜视;出生时或生后1岁内发病,l包括单条或多条服外肌麻痹、i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i包括中枢性,l神经源性,l肌源性、i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二)其他
特殊类型斜视
1.1DVD,l垂直性分离性偏斜11较常见于先灭性内斜视,l分显性及隐性。非注视眼或被遮盖眼上斜、i注视时或除去遮盖后骏跟缓慢下转。两眼均有同样表现,l可能伴有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或眼球震颤。
2.1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1为先天异常。表现为患限运动受限,l以外转受限为多。内转时眼球后退,l睑裂缩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3.1固定性斜视为先天异常。跟球固定,l运动受限,l被动转动试验有很大抗力。
4.1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11可为先天异常或后天性。患眼内转位,l上转障碍,l被动转动试验向内上转有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