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

1990年9月12~14日11乌鲁木齐

诊断标准

(一)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1.记分条件11①常年性发病,l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5个以上)、i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三个主要临床表现,l一年内发病日数积叠超过6个月,l一日内发病时间积叠超过0.5小时。②病程至少一年。

2.记分标准11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i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i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l各记1分,l共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l至少有一种为(++)或(++)以上、i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l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l各得2分,l共4分。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糙细胞和(或)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得1分。

得分6~8分可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l3~5分为可疑变应性鼻炎,l0~2分可能为非变应性鼻炎。

(二)花粉症

1.季节性发病,l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l且与致敏花粉播粉期符合。

2.发作期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和(或)结膜刮片、i痰涂片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l或鼻分泌物涂片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阳性。

4.花粉变应原皮试反应阳性,l至少有一种为阳性反应为(++)或(++)以上,l或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阳性、i眼结膜试验阳性。

5.病程至少2年。

6.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i鼻分泌物特异性IgE检测。

疗效评定标准

为了准确地、i客观评定疗效,l应进行:i

1.症状分级(见下表)。

2.体征分级11下鼻甲与鼻底、i鼻中隔紧靠,l见不到中鼻甲,l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i息肉形成,l记录为(+++);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l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l记录为(++);下鼻甲轻度肿胀,l鼻中隔、i中鼻甲尚可见,l记录为(+)。

3.根据症状和体征分级将病情分为3级(见下表)。

4.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记分标准(见下表)

5.根据治疗前后的病情记分对比和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记分标准对比制定疗效。脱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应在治疗两年后评定,l花粉症治疗至少一个发病季节后评定。

脱敏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治疗后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减2或3分为显效,l减1分为有效。自觉症状的改善与否也作为评定疗效的参考。

药物治疗如用药3~4周,l病情分级比治疗前改善二级为显效;改善一级为有效。

手术治疗(如筛前神经协断或电灼、i翼管神经切断或电灼等)疗效的评定可参考手术前后病情分级和鼻黏膜激发试验的记分,l但应有术后至少1年的疗效观察。

上述判定疗效的标准也可作为评定冷冻、i电熨、i激光和针刺等治疗效果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