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分型

1976年,lSafirstein首次报道部分变应性肺支气管曲霉菌病(ABPA)患者鼻部有与肺部相似的表现,l在鼻窦内容物中培养发现曲霉菌(Aspergillus)。1981年,lMillar首次发现部分上颌窦炎患者与ABPA有相似的病理特征。1982年,lLamp等将这类鼻病命名为鼻窦变应性曲菌病(allergic1aspergitlosis1of1sinuses)。1983年,lKatzensteln等在血清学和病理学研究基础上,l首次提出了变应性曲菌性鼻窦炎(allergic1aspergillus1sinusitist1AAS)的概念。其后,l又有学者发现除曲菌外,l许多真菌特别是暗色孢菌属,l如双极菌、i弯曲菌、i链孢子菌也可引起本病,l故而命名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1flngal1si1nusitis,lAFS)。1989年,lRobson等重新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llergic1fungal1rhinosinusitis,lAFRS)。

近年来根据真菌性鼻窦炎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以下四种类型:i①急性侵袭性暴发型。②慢性侵袭性无痛型。③真菌球型。④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每种类型各有其独特的免疫、i病理及临床特点。其中AFS是认识最晚的一种类型,l目前其发病机理尚尚不明确,l诊断标准不统一,l在治疗上存有争议。